每次談起養育男孩,父母們總是怨氣滿滿,覺得男孩調皮、難服管教,又不如女孩貼心。
「我都不知道如何教好我家的小祖宗!」
這是我采訪周圍有男孩的家庭時,她們說過最多的一句話。
實際上,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說過:
「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通過上述言論,我們可以得知,家庭教育的核心關鍵詞就是:影響。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就要靠自己的行為舉止來影響孩子。
我們如果希望能收獲一個優秀的男孩,就要盡早教會他們這些人生準則,他們將受益終身。
1、不要拿男孩和女孩比較
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以前,他們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女孩要晚,這是生理條件上的限制,父母不必急著拿他們和女孩做比較。
研究發現,男孩大腦的胼胝體(連接左右腦半球的物質)和顳平面(掌控語言表達能力的部分)比女孩的小,所以導致他們在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上比女孩要差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家長總是覺得兒子好像聽不懂他們說的話,平時又嘴巴笨,不懂得哄父母的原因。(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天賦異稟的男孩,從小就擅長這些。)
另外, 男孩腦干中的脊髓液和多巴胺分泌旺盛,以至于男孩天性就調皮,精力旺盛,而且情緒起伏大,易怒好勝心強。
所以在養育男孩時,父母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不要跟男孩硬剛,或者是經常拿他們跟別人比較,反而容易惹怒兒子,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不要禁止男孩「軟弱」
研究發現,幼齡期的男孩,內心往往比女孩要更加敏感脆弱,而且他們對母親的依賴程度一點都不亞于女孩。在這個期間,母親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往往會影響著他們日后的自信心和抗壓能力。
如果父母強行禁止男孩「軟弱」,給孩子灌輸「男孩不能哭」、「爺們要堅強」,無疑是把他們發泄負面情緒的管道堵住了,以至于他們只能壓抑住負面情緒。
長期積累下來,不僅對身體有害,還會導致心理上出現重創,若哪天超過了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大閾值,往往就會情緒崩塌,出現極端行為。
而且常年壓抑的男孩,長大后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他們的抗挫折能力還不如那些及時發泄情緒的孩子,遇上困難后容易一蹶不振,反而難取得大成就。
3、鼓勵男孩「多試錯」
「試錯」并不是一件壞事,其實很多孩子難以做出大成就,原因在于從小被父母保護太好,以至于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力都被扼殺在搖籃中。
前文中也介紹過,男孩的天性就是競爭和戰斗,這些會導致他們想要多嘗試新鮮的事物,并且勇敢地迎接挑戰。
建議父母們平時學會尊重孩子們每一次的嘗試,不要急著打壓或者否定他們的失敗,指責他們的過失,這樣只會打擊到孩子們的上進心和自驅力,日后再遇上同類的事情時,不敢放手大膽做,往往容易錯失很多機會。
4、利用孩子的「競爭心」來刺激孩子上進
《養育兒子》一書中有提到:男孩在任何場合,最關心的事情都是:誰是這里的頭兒?
競爭心,似乎是每個男孩基因里自帶的。有研究也發現,男孩體內分泌的睪酮,能增加人的體能和爆發力,而睪酮含量越高的人,往往競爭意識越強。
父母就可以利用這一點,良性地引導孩子學會上進,跟水平相近的小孩多進行「良性競爭」,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優劣勢,提升整體的水平。
至于為何選擇水平相近的人,主要是因為對于很多小孩來說,他們的心態往往不夠穩,情緒起伏波動大,如果選擇實力懸殊的人競爭,多次的失敗容易消磨掉他們的斗志,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而水平相近的人,更容易刺激到孩子的上進心,讓他們更快進入到競爭之中,也容易穩固其自信心。
5、引導兒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要想養出優秀又有上進心的男孩,這一點非常重要。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往往在面對困難時,會堅定地相信自己是可以克服的,他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增長,可以通過深度學習來度過眼前的難關,而不是想著逃避問題。
而研究發現,這種「成長型思維」的小孩,考試成績整體是要比「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要高,而且日后他們更樂于選擇那些有挑戰的工作,人生機遇也會高出很多。
至于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專家給出兩點建議:
一是多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例如如果兒子英語成績不好,你可以暗示孩子「你可以做到」、「你能完成」,而不是給孩子灌輸「男孩不擅長英語很正常」、「男孩開竅晚」。
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面對困難,而不是給自己找借口,一味地回避。
二是給孩子營造「成長型的環境」。當孩子遇上難題以后,不用急著否定這次失敗,而是選擇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所在,在這次困難中,你學習到了什麼。別看重結果,多注重過程,這種積極的心態也能夠影響到孩子。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