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發布,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家長普遍關注孩子學習狀況,欠缺有效的親子溝通等問題較為突出。 無論身為父母還是作為子女,我們如何看待幸福、夢想與成功?如何在「更幸福」與「更有出息」之間進行選擇呢?
善
01
盡己所能即為「成功」
人們對于成功的理解越來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標準最終都可以簡化為利益、輸贏。這個問題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發展上來,會變得非常畸形。
孩子們從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一路拼殺而上,經歷著嚴酷的競爭,好像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整個社會承認,才是成功者,而絕大多數人都成為失敗者,這樣的評判標準是錯誤的。
成功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后又將如何?其實這個問題經不住追問,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就是成功。
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
思
02
「第一」≠「幸福」
人活著總在追求幸福,那麼自給自足的幸福感從何而來?有錢就是幸福嗎?長得漂亮才能幸福嗎?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嗎?
這些都是不能畫等號的,但是人們一窩蜂地把這個問題簡化成為「永遠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沒有窮盡的,真正的幸福應該是有意義加上長久的快樂。
Creative Bird /怎樣讓孩子體驗到幸福?
一定要讓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標準,讓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類拔萃就沒有資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社會認可;并不是只有比別人更好才會更幸福。
如今,有些信息不加區分、一股腦兒地將各種成人的問題赤裸裸地展現在孩子面前,以至于孩子對「幸福」產生諸多困惑,十一二歲的孩子甚至也會問:「人活著是為什麼?」
類似問題不是孩子思考得來的,不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尋找。
人生是一個過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課。撒下一粒種子,不懂得等待,是不會看到它開花結果的那一天的。
知
03
愛他,就給他更多可能性
每當畢業季來臨,大學生開始為找工作發愁時,他們逐漸領悟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實的本領,而這不是來源于技術,而是熱愛。 一個人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麼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興趣所在。
真正愛自己的孩子、與孩子朝夕相處、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做到這一點并不是那麼難。很多家長為此焦慮是因為他們封死了很多可能性、過于急功近利,當一個孩子說他想當救護車司機時,往往被家長斷然否定了。
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選擇其他道路,當意見不統一時,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些父母竭力為子女選擇最優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自己人生經驗的投射,孩子可能從小就在他們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我們也可以選擇讓他就近上學,之后盡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時間去看博物館、去接觸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諧相處。
行
善思知行
Creative bird
何為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
能給予孩子植根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靈魂深處的教養
以約束為前提的獨立與自由
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
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
——蘇霍姆林斯基
對于雙親教育來說,
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克魯普斯卡婭
至于將來能否大成
大成到什麼程度,
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將來成就如何,
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
——梁啟超
我把教育定義如下:
人的智慧決不會偏離目標。
「所謂教育,
是忘卻了在校學得的全部內容之后
所剩下的本領」。
——愛因斯坦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禮記》
要尊重兒童,
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
——盧梭
教育植根于愛。
——魯迅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