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父母們想過沒有,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愿意對你敞開心扉?也許是因為家長這三件事做得不夠好。
父母對孩子長期的指責或者超理性的講道理已經深深的傷害了孩子。
例如:孩子成績不好或者無意識的犯錯,父母如果跟孩子說:「拜托!又犯這種愚蠢的錯誤,我要說幾次你才能懂事啊?」「你到底讀書有沒有用心啊!」「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你再這麼做試試看」...
孩子的內心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爸爸媽媽不會肯定或欣賞自己。孩子只能像個木偶人一樣被父母操控,就算有主見也不敢表達,就更不要談敞開心扉了,因為他怕一張嘴,就被父母懟了回去。
敞開心扉一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多多詢問孩子的意見,那麼當孩子有不同看法時也會向父母表達,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聲音能被父母聽見,他們也會尊重父母。
我們每個人總是對好朋友有說不完的話,那是因為朋友總是給予我們很多心靈的陪伴,好朋友是我們的傾聽者,我們愿意跟朋友分享內心真實的聲音,哪怕是一堆廢話。
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總是忽略孩子,孩子又怎麼會變得親近呢?多少被老人照顧的留守兒童,最后見到自己親生父母時,如果看到陌生人,就更不要指望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了,人心都是肉長的,無法親近的人,深層次的交流無從談起。
長久以來父母對孩子僅僅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去關注孩子這個人本身。
例如:孩子放學回家,想休息一會或者玩會電腦、看看電視,通常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跟孩子說:「你作業做完了沒有?」「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功課也不認真完成!」「乖啦,快點去寫作業,媽媽今天做了好吃的,寫完作業就可以吃了。」...
孩子的內心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爸爸媽媽只關心他的學習,從來不會關懷他的感受,長期下來,親子對話就剩下了開篇那些蒼白無力的話語。
換一種比較親和的方式和孩子講話,也許他們更容易接受。例如:「你在餐桌上不好好吃飯,爸爸和我覺得很心煩,你是乖乖在桌上吃飯,還是不吃飯,到客廳去玩?」此時別忘了,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和語氣,才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最怕的是不被真愛
倘若我們能蹲下來和孩子聊聊他的想法,談他的夢想,讓他覺得我們是安全可信任的父母,即便是同樣的話,效果可能都不一樣了。
在孩子不愿意寫作業時,你能溫和而堅定地對他說,「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或者讓他對他的夢想負責,「你不是說要成為一個科學家嗎,作業都完不成,以后怎麼挑大梁?」
在孩子沒考好時,你能安慰孩子:「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我們找下原因,爸爸媽媽相信你。」
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愛!
很多爸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和孩子說「我愛你」,但等孩子長到3歲以后,就會覺得很難開口。千萬不要這樣,愛是需要用語言表達的。一句「我愛你」可以代替千言萬語,瞬間柔軟孩子的心,給足所有成長的溫暖。
父母打開善眼,這是教育的基礎,因為你看不到孩子的善,就不懂教育孩子。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