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李玫瑾認為:成年人今天的行為,都可以從他的幼兒兒童經歷中找到答案。
如果一個孩子不夠自信,往往就是幼年時缺少父母的贊美和認同,使得他們終生都在尋求他人的肯定。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其中占比更大,對孩子影響最深的就是母親,你的教育和肯定,是孩子未來正視自我價值的關鍵。如果你們沒能做好,孩子往往容易自卑到骨子里。
我是個從不吝嗇夸獎孩子的母親,家里兩個小孩從小就在我的贊美聲中成長,他們每做成一件事,我都打心眼里替孩子高興,并且愿意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
老公經常說我是「吹彩虹屁一級學者」,靠著這個技能贏得了孩子的歡心,讓自己在這個家的地位尤其高。
從前并不覺得這種技能有多了不起,直到小堂妹的出現,才慶幸自己是一個還不錯的母親。
那天堂妹來家里做客,我看著小寶把自己的衣服疊好并且乖乖地放回了房間的衣柜,我慣性地說了一句「這個家不能沒你,你就是最棒的寶寶……」
家里人對這種彩虹屁早已免疫,可一旁的堂妹卻突然有些哽咽地說道:「我從小到大,沒聽過我媽夸我一句……」
看著她泛紅的眼角,我頓時心里五味雜陳,想起了以前的事情。每次去堂妹家拜年,總能看到伯母教訓三個孩子,我們看著小孩子垂著頭,面紅耳赤的模樣總有些于心不忍,勸著伯母少說點,孩子們都挺優秀。
結果伯母并不接招,反而列舉一大堆孩子的缺點,到處抱怨家里幾個小孩都沒出息。每次伯母說完這些,堂妹的眼角總是紅紅的。
從小在伯母打壓之下的她,個性異常敏感脆弱,偶爾聽到一句別人鼓勵的話,第一反應就是「自己不配」。
堂妹的經歷,總讓我記起當初看過的一本育兒書里提到的一句話,「你不知你那些脫口而出的話,究竟傷了孩子幾分……」
家長們永遠不知:孩子們自卑的底色,往往就是你親自涂抹上去的。
1、打壓式的母親
與堂妹的母親相類似,她們總是習慣用語言或者行動來打壓孩子,試圖用這種方式來讓對方被馴服,被掌控,卻無意中給孩子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之前在《少年說》中,有個小女孩就在眾人面前控訴母親經常打擊自己,「用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來對比,卻看不見自己的努力,這令她感覺到很痛苦。
可母親卻堅持認為,孩子的性格容易「飄」,需要有人在背后推幾下,這都是為了孩子能取得更好的進步。
即使女孩認為這種「激將法」并不適合自己,只會讓她覺得自己很差勁,可媽媽依舊固執己見。母女倆的這場對話已女孩哭著跑下台結束,可從溝通結果上來看,媽媽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其實,這也是很多傳統父母容易犯的錯,因為國內多是「自謙教育」,所以父母基本上不太會主動夸孩子,有時候雖然心底以孩子為傲,嘴上還是說著貶低的話,希望小孩不要驕傲。
殊不知,你們的貶低往往容易使得孩子對自我產生懷疑,影響親子關系不說,還可能成為孩子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
2、愛哭窮的母親
「我家沒錢」是她們的口頭禪。
無論孩子開口要什麼,她們的第一句話就是「家里沒錢」,雖然本意上是為了降低孩子的消費欲望,讓她們學會節儉。可經常如此,對孩子的弊大于利。
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幾種極端的性格:
易讓孩子變得自卑。骨子里透露著貧窮,花錢時小心翼翼,社交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讓孩子變得大手大腳。內心有了匱乏感,所以就想要拼命彌補自己童年的遺憾,等自己有錢后瘋狂消費,手里存不住錢。
讓孩子對金錢過于執著。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提出過一個叫「稀缺心態」的詞語,說的從小生長在稀缺匱乏環境中的人,往往容易出現「不平衡的」心態,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從小在金錢上的稀缺,往往容易使得他們對賺錢有一種執念,未來凡事以金錢來衡量,幸福感往往會大打折扣。
3、好攀比的母親
最近熱播的《加油媽媽》中,秦薇這個角色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她喜歡攀比,為了維持體面,對外假裝丈夫是精英,自己則是富太太,每天專車接送,穿名牌衣,背名牌包。
不光自己要作秀,女兒也要跟著演戲——
因為想讓孩子進好學校,她在孩子要演出時,去網上高價買了一件公主裙,為了方便之后退掉,選擇把吊牌塞進衣服里,還再三叮囑女兒不要弄臟裙子。
結果女兒心理壓力過大,加上演出服的「不適」,結果搞砸了演出,媽媽的夢破碎了,孩子站在鋼琴面前除了滿臉的委屈害怕,還有揮之不去的自卑。
為了維持媽媽的形象,女兒每天也要強裝著「懂事」」聽話「,給媽媽掙面子。這種超出負荷的愛,令孩子喘不上氣,內心產生深深的自卑和無力感。
【總結】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白量力而行,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給自己和孩子設太高的期待,以免雙方都受傷。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