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中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并不然,父母才是孩子生活當中最重要的老師。
有些事妳不教給孩子,一輩子都不會有人告訴他。
尤其是下面這三件事,一定要告訴孩子一些人生的道理。
01獨立自理,
是一個人遠行的資本
現在的孩子,很多是躲在父母羽翼下成長起來的;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更是舍不得孩子累著、碰著、傷著,不給他們鍛煉的機會。
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經成為當下很多孩子的短板。
即使孩子上了大學,在宿舍中不疊被不鋪床,不整理衣物鞋襪、書籍用品者,比比皆是。
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認為,「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
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哲學家佛洛姆也曾說:
「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它處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
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
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我們應該明確: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去做。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人生的第一步,也是他今后能夠獨立遠行非常重要的資本。
所以,一定要告訴孩子,獨立自理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就如《易經》里老祖宗告訴我們的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孩子3歲之后,是養成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家長們該放手時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生活中常見的生活行為,如穿脫衣服、自己洗漱、獨立進餐等,都可以讓孩子獨立進行。
從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給孩子勞動、做家務的機會;
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可以獨立自理,那麼不管在人生的什麼時候,他都能好好地照顧自己。
教育孩子,懂得放手和進退,才是真正愛的智慧!
02告訴孩子,
運動讓生命更精彩
運動帶給孩子的,不僅是鍛煉身體那麼簡單,還可以讓孩子了解人與人交往的規則、學會團隊精神、領導力等各種技能。
孩子從運動中學到的東西,會讓孩子受用一生,讓生命更精彩。
尤其是0-6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他的運動神經功能、感覺神經功能都在成長,越運動越聰明。
蒙台梭利博士說過,「孩子出生后的三年,其發展程度和重要性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孩子發展自我必須通過自身的運動和手的活動才能實現。」
孩子動作發展也有敏感期,抓住孩子運動的敏感期,往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6歲前是孩子身體柔性發展的關鍵期,可塑性大,可以適當讓孩子進行舞蹈和體操的練習,促進孩子身體的靈活性。
3歲前是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三指捏、五指抓、夾、穿、縫、舀、編織等工作練習...
旨在發展孩子手部肌肉能力,手眼協調能力。
當孩子的雙手得到充分的發展,會加速他走向身體的獨立,他們能夠學習自己進食、穿脫衣物、照顧環境等。
運動,并不一定是那種像跑步、打球、體操那樣劇烈的運動。
孩子身心發育,都有其固定規律,有些孩子在一方面發展得快一點,另一方面發展得慢一點;
每個孩子不一樣,不必非因為別人孩子做什麼運動,就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做。
針對孩子年齡發育特點,讓孩子身體真正運動起來,才能有益于身體成長。
03自律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過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孩子未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自律必不可少。
然而,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需要從小培養。
而3-6歲的孩子,是大腦發育、性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是養成自律習慣非常重要的時期。
「雙減」政策落地后,自律的孩子會更加出眾,家長再不讓孩子學會自律就晚了。
為了響應教育部「雙減」政策,很多學校老師少布置作業,甚至沒有作業。
之前常見的月考、期中考不見了,沒有排名,沒有公布成績,孩子的真實學習情況,家長很難掌握。
孩子似乎一下子輕松多了,自由多了,這很容易讓孩子迷失在舒適區。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
等到真正迎來中考、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們就看出哪些孩子在努力,哪些孩子在裸泳。
楊絳先生說,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
不同程度的放縱,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不同程度的鍛煉,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績。
這個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這是孩子未來自我成長的基石。
一個自律的孩子,他的前途不可限量。自律的人生,終將與眾不同!
為人父母,不僅要讓孩子感受到妳的支持和無條件地愛,更要有為之計深遠的智慧。
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家長們一定記住:孩子是還小,有些道理可以不懂,但作為父母卻不能不教。
有些話妳不告訴孩子,永遠沒人告訴孩子。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