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逆叛,聽不進你的大道理,那你可以:多做,少說,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尹建莉老師說,嘮叨就像是一把刀子,刀再鈍,孩子也架不住父母天天「補刀」。
一句句看似不經意的說教、埋怨、指責,就像一直潛伏在空氣中的慢性毒氣,對孩子攻心又攻腦。
嘮叨,是最無效的教育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為人父母,大都有操不完的心。不多說兩句,就怕孩子做不好;不多提醒兩次,就怕孩子會忘記。
可結果常常是,父母苦口婆心,三寸之舌磨成了兩寸,孩子卻一句沒聽進去。
為什麼聽不進去呢?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
當載有新資訊的語言第一次講出時,對大腦刺激最大、產生的印象最深。
當同一內容反復次數太多,就會使大腦皮層產生某種抑制,自動關閉其接受系統。
簡而言之, 父母越是說得多,孩子越是「聽不見」。
其實,對孩子而言,一句話,哪怕打著愛的名義,經過無限重復、發酵,就是一種「精神噪音」和語言暴力。
杭州有一位男子,因為再也忍受不了媽媽的嘮叨,一時心急,竟報警稱「自己把自己殺了」。
在警車上,男子只提了一個要求:你們把我拘留好嗎?
面對民警的勸解,男子更是突然哭了起來:「她不是一般的媽!你十個媽都比不上我一個媽!」
媽媽停不下來的嘴,讓他覺得家比監獄更可怕。
評論區,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特別理解,我媽一開口,我腦袋就嗡嗡響,真的要爆了。
我媽也特別能叨,什麼都要說,她讓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物。
真的,說兩句沒什麼,但日日如此,十幾年如此,誰不瘋啊!
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一句話:「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他人的痛苦。」
這正是嘮叨隱藏的可怕之處,傷害早已造成,而施暴者卻不自知。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拉濱法則」,指的是: 一句話的輸出=55%的態度+38%的語氣+7%的內容。
當父母喋喋不休時,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臉上的不耐煩、不信任,還有語氣裡的埋怨、指責或命令。
所以,沒有這55%+38%的有效傳遞,那7%就很難起到作用。
嘮叨,註定是父母一個人的獨角戲,只是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根本無助于改變孩子。
愛嘮叨的父母,養不出上進的孩子
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求助:孩子特別不自覺,怎麼辦?
每天,她若是不一直催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做事,包括做作業也是,總是要一直提醒,孩子才會不急不慌地寫。
教育家錢志亮說,嘮叨會讓孩子產生惰性,形成依賴心理。
表面上看,這位媽媽是因為孩子做事懶散而不得不一直提醒。
實際上,正是因為媽媽說得太多,摧毀了孩子的積極性。
嘮叨最大的破壞力,便是在無形中將孩子自主做事的內動力轉換成了他動力,讓孩子養成了事事依賴父母的心理。
而有的孩子,自主意識比較強,父母的反復強調就容易引起他的逆反。
《老師請回答》中,就有這樣一個「碎嘴」媽媽,不管孩子做什麼,她都要念叨幾句。
節目裡有這樣一幕,兒子正在寫作業,媽媽過來就是一頓語言炮轟,不是挑剔孩子寫的慢,就是挑剔孩子寫的不好。
媽媽說完了還在邊上守著,時不時又冒出一句:
「你寫得怎麼樣了?」
「你寫完了沒?」
「你是在想題呢,還是想遊戲呢?」
「做了幾道題了呀!」
她每時每刻關注點都在兒子身上,結果呢?兒子就是故意氣媽媽,不好好寫作業。
後來,兒子更是學會頂嘴、撒謊、離家出走,怎麼讓父母生氣,就怎麼來。
長期的挫敗感,讓媽媽一度想要帶著兒子一起去跳樓。
節目組老師勸媽媽先「閉嘴」,媽媽卻表示:自己要是不把嘴放孩子身上,對孩子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她根本看不到孩子正竭盡全力用叛逆的行為宣洩自己的不滿: 你越說,我越不如你意。
就像樊登老師說的:「嘮叨會讓孩子知道對也不去做。」
正是因為父母一遍遍地說教,會讓孩子的自尊水準不斷降低,他覺得很痛苦,所以想讓父母也不好過。
其實,不管是越說越「反」,還是不說就不動的孩子,從本質上來說, 父母的嘮叨,已經破壞了他們做一件事的成就感,殺死了他們積極的進取心。
而一個對自我缺乏掌控感,對生活缺乏上進心的孩子,你如何指望他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高情商的父母,嘴上都有條拉鍊
遼寧省青年研究會曾做過一項關于「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為」的調查。
結果出人意料:「嘮叨」排在第一位,占44%,而「諷刺挖苦」占26%,「打罵」占24%。
所以,嘮叨的傷害力,一點都不亞于打罵。
有遠見的父母,嘴上都應該有一條拉鍊,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那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說什麼,才能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呢?
1. 話不在多,方式要對
根據研究,一句話重復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的。
一旦過了恰當的次數,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反而意識不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會把它當成耳旁風。
所以,與其費盡口舌反復強調,父母不如「點到為止」。
心理學大師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一書中,給我們推薦了一個簡明扼要的表達方法: 「XYZ陳述法」。
X代表事件,Y代表環境,Z代表感受。即:你在Y情境下做了X,我感覺到Z。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趕緊寫作業,不妨這麼說:
「已經8點了(環境),你還在玩樂高(事件),我擔心你的作業可能要寫到很晚,影響你的睡眠休息(感受)。」
這種表達方式,既客觀陳述了事實,也直接表達了感受,又間接提醒了孩子要趕緊寫作業了,孩子就容易接受和執行。
2. 關係大于教育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對兒子要求很嚴,可是不管她怎麼教育,兒子就是跟她對著幹。
有一次兒子又落東西了,她本來很生氣,可到校時,她突然覺得沒有勇氣面對老師。
同時,她開始心疼兒子:全班就他一個人忘帶表格,他肯定被老師狠狠訓斥了吧。
于是媽媽一反常態,沒有說教,反而把落下的水壺也一併給了兒子,還溫柔地拍了拍兒子後背。
破天荒的,兒子主動認了錯。
那晚,兒子還一改往日執拗,媽媽讓他做的事,他都非常愉快地去做了。
教育學者詹大年說: 關係建立,教育才會真正發生。
父母想讓孩子聽話,不妨先蹲下來去理解孩子,教育才會由「控制–對抗」轉為「尊重–接受」。
只有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好。
3. 身教大于言傳
教育學者于微說過這麼一個案例。
有一個男孩,平時喜歡浪費食物,父母經常苦口婆心和兒子講道理,但就是不起作用。
後來爺爺就教了爸爸一個方法。
那天男孩照常把饅頭皮丟了,爸爸一聲不吭,把饅頭皮撿起來放進了自己的嘴裡。
兒子大吃一驚,但爸爸只是意味深長地看著他。
吃西瓜時,兒子又習慣性地只咬了最上面兩口就扔掉,爸爸接住了西瓜,直接吃了起來。
兒子一下急了:「爸爸,你別這樣,我錯了。」一把搶過西瓜,吃得乾乾淨淨。
自此,兒子再也沒有浪費過食物。
所謂費盡口舌不如耳濡目染,把道理用行動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才是最高級的教育。
無聲的言行,比任何道理都有效。
思想家荀子曾把教育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一味的嘮叨,說教,就像是「小人之學」,父母費盡口舌,孩子無動于衷。
親子間的溝通,是需要智慧的,它無需千言萬語,只需「點到為止」就好。
請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和尊重,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希望父母們都能少一份說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如我們所願」,自律、上進,越來越好。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