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有的媽媽們來說,孩子可以說是他們最重要的牽掛,自從有了孩子,媽媽可以說是有了這輩子操不完的心。
為孩子洗衣,做飯,陪他玩耍,孩子的每一聲呼喚都能讓當母親的人感受到無比的自豪。
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自己的稱呼也在不經意間發生著變化 ,從「媽媽」到「媽」,別看只是一字之差,背後的不同千差萬別。這種突然的改變,可能讓母親很不適應,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每位寶寶從丫丫學語到幼兒時期,對母親的稱呼,一般都會是媽媽。
玩的忘乎所以時,興高采烈地大聲呼喚著「媽媽」,看到心儀的玩具,半是撒嬌,半是央求,小聲叫著「媽媽」。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或是跌倒了,哭著找媽媽。
「媽媽」簡簡單單兩個字,滿含孩子對母親濃烈而熾熱的愛。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對媽媽的呼喚卻在潛移默化間出現了細微的差異,原先甜甜的媽媽已經被簡簡單單的一句「媽」所替代, 更有甚者,連「媽」都叫,上來就是直接說需要。
這種突然的變化也是讓無數家長直呼戳中心臟。
網友a:從奶聲奶氣的媽媽,到簡短的一句媽,最後定格為老媽,有失落也有欣慰。
網友b:小時候,自己稱母親為媽媽,而父親卻稱奶奶為媽。我想,是大人和孩子的叫法不同吧,但是,我永遠會管母親叫媽媽。可是,真的長大了,對著日漸蒼老的母親,「媽媽」卻怎樣也說不出口。
網友c:以前閨女一直管我叫媽媽,上了小學後,突然有一天改口叫媽了,而且很多事情都不再需要我的説明。我很疑惑,問女兒這是為什麼,女兒說,同學們都這樣啊,沒有什麼不好的。
網友d:暑假期間,孩子參加了夏令營。回來之後,就由媽媽變成媽了,聽到後,心裡還鬧了個小小的彆扭,並暗暗埋怨,這都是跟誰學的。真想不到,孩子居然長得這麼快。
從「媽媽」到「媽」,表面是不起眼的一字之差,卻藏著孩子三種心理變化:
【變化一】:渴望長大
小時候,孩子們喊媽媽,在內心把父母當作自己的守護者。這時,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是願意聽的。然而,時間不光會改變孩子的外貌,還會磨練他的心智。
日漸成長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 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不再是那個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依賴媽媽的小孩子。
孩子長大了,會通過種種方法,降低對媽媽的依戀。于是,對媽媽的叫法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變化二】渴望尊重
自以為已經長大的孩子們,內心會產生許多變化,更會萌生出更多的需求,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希望得到他人充分的尊重。
母親和自己朝夕相處,是最親近和尊重的人。
正是因為媽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孩子無比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可,他們更希望媽媽把自己當做成人看待,如果能和媽媽以朋友般的形式相處,就更好了。
【變化三】:希望獨立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希望自己能夠早日獨立,他們想擁有更多的個人空間,最渴望做那些曾經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這一階段的孩子,不光對媽媽的稱謂有變化,生活方面也有不小的改變。
有的孩子,會要求媽媽進入自己的房間先敲門,不能隨意闖入。有的孩子,不喜歡媽媽翻看自己的個人物品,以及幫助他們整理臥室和書包等。
孩子對母親稱謂的改變,正是其心智日漸成熟的表現。這時,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相處也要隨之改變。
對于家長來說,面對孩子的改變,最應該做的就是三件事:
● 要坦然接受孩子的改變,並為他的成長感到高興。
● 要改變對孩子的固有印象,不要再繼續使用曾經的模式。
● 最重要的是,改變思想,不要認為孩子並沒有真正長大,而是要在心裡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平等的對待他,將更多的空間和放手嘗試的機會給孩子。
家長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對孩子適度的放手,何嘗不是母愛的體現呢。
最後,請每位媽媽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陪伴,最真摯的愛,珍惜與孩子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