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科學解釋真是這麼回事,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2023/07/04

如果問,寶寶最親最愛的人是誰,很多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媽媽」。辛苦懷胎十月,為生下寶寶不惜鬼門關走一遭。

媽媽寶寶血脈相連,為寶寶付出最多,犧牲最大,難道不是寶寶最親最愛的人嗎?

然而,最新調查結果顯示, 答案并不是「媽媽」,寶寶最親最愛的,是跟他相處最久那一位。

只會黏著爺爺的寶寶

小蘭夫婦生完孩子晨晨后,都雙雙回到工作崗位,爺爺奶奶幫著帶孩子。

一般孩子被爺爺奶奶帶,奶奶的工作會更偏重一些,而晨晨的奶奶,卻是個很外向的人,拍視訊,廣場舞,登山,旅游追劇,一樣不落下。

孩子只有居家的爺爺帶。喂奶,哄娃,換尿布,一套業務流程,一點不含糊,半點不落下。

晨晨爸說: 「我小時候就是被我爸這麼拉扯大的!」

孩子讓爺爺帶得白白胖胖的,可是當小蘭夫婦周末看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跟人不親,奶奶抱會哭,爸爸媽媽抱還是哭。只有爺爺抱的時候,會安心睡覺。

晨晨特別難過,難道是沒有了陪伴,孩子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孩子跟誰親,在于嬰兒依戀期依戀了誰,錯過了真的會連親媽都不熟

心理專家指出嬰兒依戀期的具體時間段為:

第一階段,建立初步依戀

在寶寶七個月之前,是建立初步依戀的時期。特別是前兩個月的時候。

而沒有明確的表達能力,但是會通過哭的方式與人交流。

總是哄寶寶的那個人,已經開始被「依戀」了。

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寶可以記住那個經常哄他的人了。但是這個時期并沒有明確的表達。

第二階段,依戀關鍵期

七個月以后,寶寶出離了初步依戀期,第八個月的時候,進入第二個階段,依戀關鍵期。

這個階段一直到寶寶兩歲結束。

處于這一階段的寶寶,已經有了「親密」的人,并對這個人十分依賴。

這個人不一定是付出最多的那一個,也不一定是最愛他的那一個,但一定會是陪伴寶寶最久的那一個。

寶寶認定了那個被他「依賴」的人,即便是親媽,沒有了長久的陪伴,寶寶還是不會親近,何況寶寶這個時期,基本已經斷奶,不陪伴寶寶,想要跟寶寶親近,簡直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第三階段,親密關系重建期

不過,錯過了前兩個階段的寶媽不用愁。 寶寶兩歲以后,會有一個親密關系重建期。之前被寶寶以「陌生」相待的寶媽,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矯正依戀關系,重新獲得寶寶的親近。

如果這個機會把握好了,就會進入秩序敏感期。

寶寶心中會有一個排名,排的是跟誰第幾好,一旦打破這個秩序,孩子就會焦躁不安,沒有安全感。

很想念,恨不得飛到寶寶身邊陪伴寶寶,可是上班沒時間媽媽怎麼辦?

其實生完寶寶,最不忍跟寶寶割舍的,是寶寶媽媽。幾乎離開寶寶的每一分鐘,都在想念寶寶,把寶寶的視訊裝進手機里,一有時間,就看看。 拿著寶寶的照片,逢人便夸,笑得最幸福最燦爛的那個人,還是寶媽。

可是,孩子的奶粉錢要賺,尿布還是要換,將來的學習投資還是要出,有的家庭就連房貸也得媽媽一起還。媽媽不上班,怎麼養寶寶,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可是缺少陪伴,寶寶就會不親了,怎麼辦?

首先,陪伴并不是在于分分鐘的粘連,而在于高效

時時刻刻的陪伴并不意味著高校,人在心不在的陪伴等于沒有陪伴。

很多家長雖然說天天跟孩子見面,但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長該玩手機玩手機,還打游戲打游戲,人雖然在,但是其實跟沒有陪伴一樣,孩子的內心還是孤獨的。

這是缺乏了溝通和互動,所謂的 高效陪伴,不但要陪著寶寶一起玩,還要多交流,去了解寶寶內心,互動性親子游戲,最能讓寶寶情感升溫。

其次,陪伴并不是糊弄了事,而在于耐心

長期奮戰在工作崗位的媽媽,本來陪伴寶寶的時間就不長,但是陪伴的時候,不懂事的寶寶又哭又鬧的,工作本來就不順心,再加上被寶寶這樣作,媽媽很容易就翻臉了。

「不愛吃別吃了!」

「不想玩別玩了!」

……

孩子的心智還沒發育成熟,不懂事很正常,當他犯錯的時候,一次忽略感受的呵斥很容易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甚至討好型人格。

親子關系變得脆弱。

所以無論工作上有多麼不順心,媽媽要放松下來,耐心地指導孩子,跟孩子交流。對孩子溫柔以待,是鞏固親子關系的基石。

最后,試著哄寶寶入睡,給他安全感,成為他最熟悉的那個人

人在最有安全感的時候才會自動入睡,寶寶本性使然。媽媽哄寶寶,給他講講睡前故事,寶寶熟悉了陪伴他入睡的媽媽,熟悉了媽媽的聲音,溫故了媽媽的味道,被媽媽的溫柔包圍,久而久之,這份母愛,會帶個他安全感,并使親密關系更加牢靠。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低與出生月份有關, 這倆月份出生的娃更聰明
2023/07/04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就是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一直待在家裡!
2023/07/04
孩子是否「孝順」與出生順序有關 ?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說法
2023/07/04
孩子哭鬧時,說「這2句話」比說10句「別哭了」更管用 ,寶媽來看!
2023/07/04
心理學發現:若孩子不喜歡「做4件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3/07/04
「寧可孩子成績差,也別送他去補課」,資深教師的話, 值得深思
2023/07/04
「兒子的臉被同學破相」,這位媽媽的做法, 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2023/07/04
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 勝過千言萬語
2023/07/04
夫妻同房被5歲的女兒撞見,氣氛瞬間很尷尬,高情商媽媽「巧妙化解」
2023/07/04
一個暑假,懶爸爸將「4歲兒子」帶出超強專注力,「3個笨方法」暗藏大智慧
2023/07/04
「台灣最美雙胞胎」長大了!如今20年過去了,顏值依舊在線碾壓網紅「模樣清新可人」,網喊:簡直美到認不出
2023/07/04
捷運最暖小哥!聽耳機裝睡往下看「默默用手撐著」,一夕爆紅「獲10萬粉絲」網:最好的炫富
2023/07/04
兒子失蹤後,夫妻倆領養了女孩,17年後看到女兒畢業合影,一眼認出女兒同學,不敢置信抱頭痛哭
2023/07/04
孩子取名「父姓加母姓」,出生證護士打多一字,媽媽不怒反喜:不改了!
2023/07/04
他在捷運上追動漫「旁邊小孩也擠過來看」 媽媽竟皺眉嗆「可以不要看手機嗎」原因讓他傻爆眼
2023/07/04
這個小學生「考零分」,他的答案被po上網時,網友大讚「根本是天才」 還質問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2023/07/04
英語班主任太牛了:將單詞、語法、時態匯成表, 全班學生回回拿滿分
2023/07/04
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時他哭不哭,而是要看這兩條標準
2023/07/04
「媽媽,我想要和你一起睡」孩子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