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視訊,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媽媽的無奈。
孩子起晚了,媽媽擔心他上學遲到,就在路上吃早飯。
到學校門口,孩子手上的油條還剩一大截,牛奶也沒喝幾口。
看他一口飯嚼老半天都咽不下去,媽媽干脆把他手里的早餐搶走吃了下去。
媽媽說,孩子平時也很磨蹭,這次是給他個警醒,看以后能不能長個記性,吃飯快一些。
看到這個場景,網友們紛紛表示特別理解媽媽的心情,因為家里也有同款娃。
「對,對,對,我家孩子就這樣......」
「簡直不能太同意,分分鐘都想給他一巴掌。」
「孩子拖延到帶個口罩都能帶兩分鐘,急得媽媽火燒眉毛了她還在發呆。」
生活中,孩子拖拉、磨蹭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吃飯磨蹭、穿衣服磨蹭、寫作業磨蹭、上學磨蹭......
明明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總是一拖再拖。
有的父母著急,催一遍又一遍,孩子再不聽,就打一頓,最后孩子鬧情緒,搞得親子關系也很緊張。
心理學家說,孩子拖拉、磨蹭只是行為的體現。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追根究底,父母不同的應對方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發展方向。
01.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慢
「起床啦,喊幾遍了,還沒起?」
「刷牙能不能快點,飯都要涼了。」
「再磨蹭就要遲到了。」
以上這些話,多少父母都說過,但不管怎麼催孩子快點,他就是催不動,甚至越催越慢。
前段時間,孩子周末作業總是拖到周日晚上10點多才完成。
為了讓孩子早點完成作業,從周五晚上我就開始催作業。
剛開始,孩子聽到催,還能好好說作業有多少,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
再後來,聽到我催,就不耐煩地說:「知道了。」
最后,任我怎麼催,孩子干脆直接躺平。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
:當一個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內心就會滋生急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
想想也是,如果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別人催,心里也煩,甚至想「擺爛」。
孩子也一樣,父母過多地催促,讓他產生了反感,從而故意跟父母唱反調,越催越磨蹭。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丁·弗拉維尼曾做過一個研究,她發現:
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后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的意見對著干。
在父母看來,催促是為孩子好,不想讓孩子走彎路。
然而,在孩子看來,父母的催促,讓他們感覺處處被控制、被約束,沒有自由。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拖拉、磨蹭,以此來對抗父母不合理的安排。
02.
父母越打罵,孩子越差很多媽媽深有感觸,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
《超級育兒師》中的的男孩灝灝,平時寫作業磨蹭,必須媽媽盯著才能完成。
媽媽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看到灝灝沒寫作業,就會忍不住對他拳打腳踢。
就如媽媽說:「打了這麼多年,孩子沒有一點改變,反而更加惡劣。」
我們往往簡單粗暴地認為孩子拖拉、磨蹭,是故意跟父母唱反調。
殊不知,也許孩子慢,只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結果他還沒學會怎麼管好自己,卻被父母劈頭蓋臉的一頓打罵。
日復一日的打罵,孩子不僅不會變好,反而朝著糟糕的方向狂奔而去,甚至喪失自我認同感,放棄自己。
廣東12歲的男孩龍威,學習拖拉、磨蹭,一放學就沉迷網絡游戲,老師幾乎放棄對他的管教。
媽媽很著急,所以每次龍威寫作業,她都會全程在旁邊「陪」著。
當整個輔導下來,媽媽都是從開始的指責,到用手打,接著用繩子打,最后,把龍威逼到墻角不斷地用繩子抽打他。
媽媽的長期指責、打罵,讓龍威變得越來越內向、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告誡父母:
「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他造成七分傷害。」
當孩子被打罵時,他感受到的并不是來自父母的愛,更多的是憤怒與恐懼,以至于,孩子心理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同時,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就越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變得越來越差。
03.
智慧的父母都是這樣做有句話說:「孩子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最要命。」
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打罵、催促」
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優秀,反而變得更糟糕。想要培養孩子自覺、主動的好習慣,智慧的父母大都是這樣做。
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心理學研究,成人和孩子的節奏是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我們覺得穿個鞋子、穿件衣服也就三分鐘的事,但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可能需要1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有時候,不是孩子太慢了,而是我們太著急了。
《親愛的安德烈》里這樣寫道:
「正確對待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既然磨蹭是孩子成長一定會出現的「問題」,那麼與其費力去催促,不如讓我們慢下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按照孩子的成長節奏,陪他慢慢長大。
2.建立時間觀念,學著合理安排時間
「時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太容易理解。
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如計時器、沙漏,讓孩子直觀地感知時間的變化。
做事之前,和孩子一起定好鬧鐘,慢慢地,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孩子心里就有數了。
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帶著他們認識時間。
時間觀念一點點建立后,嘗試讓孩子將一整天需要做的事,進行合理安排,幫助建立規律的生活秩序。
這樣,不僅讓孩子知道到點應該做什麼,減少磨蹭;還能給他帶來安全感,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3.給予孩子自主權,承擔「自然后果」
蒙特梭利曾說,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麼是自律,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簡單地說,想讓孩子自覺、主動去做事,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給他一些自主的機會。
比如:放學回到家,是先玩10分鐘,再寫作業,還是先完成作業再玩,由孩子來決定。
不用擔心作業會不會拖到很晚,因為,當孩子能夠自己決定自己行為時,他反而會更積極、主動,學會為自己負責,承擔后果。
當他嘗到遲到、餓肚子帶來的「自然后果」,漸漸地,他就會總結教訓,調整節奏,做出自我改變。
4.學會適當放手,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說: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父母看到孩子吃飯慢,干脆端起碗喂著吃;看到孩子要遲到了,直接上手整理書包。
正是父母的事事代勞,讓孩子喪失了鍛煉的機會。
久而久之,孩子的做事能力越來越弱,變得拖拉、磨蹭,事事依賴父母。
所以,父母適當放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他才能學會獨立。
孩子也是在不斷地嘗試中,覺得「我能行,我可以」,逐漸地建立起了自信心。
04.
《游戲力養育》一書中寫道: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節奏都不同,養育孩子就和種花木一樣。
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育。
愿每一個父母,都能帶著理解和尊重,多些耐心和鼓勵,允許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幸福快樂地長大。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