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育兒教育
親子知識
懷孕手冊
孩子拖拉、磨蹭,三等父母「發脾氣」,二等父母「不停催」,一等父母這樣做
2023/02/06

看到一個視訊,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媽媽的無奈。

孩子起晚了,媽媽擔心他上學遲到,就在路上吃早飯。

到學校門口,孩子手上的油條還剩一大截,牛奶也沒喝幾口。

看他一口飯嚼老半天都咽不下去,媽媽干脆把他手里的早餐搶走吃了下去。

媽媽說,孩子平時也很磨蹭,這次是給他個警醒,看以后能不能長個記性,吃飯快一些。

看到這個場景,網友們紛紛表示特別理解媽媽的心情,因為家里也有同款娃。

「對,對,對,我家孩子就這樣......」

「簡直不能太同意,分分鐘都想給他一巴掌。」

「孩子拖延到帶個口罩都能帶兩分鐘,急得媽媽火燒眉毛了她還在發呆。」

生活中,孩子拖拉、磨蹭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吃飯磨蹭、穿衣服磨蹭、寫作業磨蹭、上學磨蹭......

明明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總是一拖再拖。

有的父母著急,催一遍又一遍,孩子再不聽,就打一頓,最后孩子鬧情緒,搞得親子關系也很緊張。

心理學家說 ,孩子拖拉、磨蹭只是行為的體現。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追根究底,父母不同的應對方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發展方向。

01.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慢

「起床啦,喊幾遍了,還沒起?」

「刷牙能不能快點,飯都要涼了。」

「再磨蹭就要遲到了。」

以上這些話,多少父母都說過,但不管怎麼催孩子快點,他就是催不動,甚至越催越慢。

前段時間,孩子周末作業總是拖到周日晚上10點多才完成。

為了讓孩子早點完成作業,從周五晚上我就開始催作業。

剛開始,孩子聽到催,還能好好說作業有多少,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

再後來,聽到我催,就不耐煩地說:「知道了。」

最后,任我怎麼催,孩子干脆直接躺平。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

當一個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內心就會滋生急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

想想也是,如果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別人催,心里也煩,甚至想「擺爛」。

孩子也一樣,父母過多地催促,讓他產生了反感,從而故意跟父母唱反調,越催越磨蹭。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丁·弗拉維尼曾做過一個研究,她發現:

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后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的意見對著干。

在父母看來,催促是為孩子好,不想讓孩子走彎路。

然而,在孩子看來,父母的催促,讓他們感覺處處被控制、被約束,沒有自由。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拖拉、磨蹭,以此來對抗父母不合理的安排。

02.

父母越打罵,孩子越差很多媽媽深有感觸,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

《超級育兒師》中的的男孩灝灝,平時寫作業磨蹭,必須媽媽盯著才能完成。

媽媽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看到灝灝沒寫作業,就會忍不住對他拳打腳踢。

就如媽媽說:「打了這麼多年,孩子沒有一點改變,反而更加惡劣。」

我們往往簡單粗暴地認為孩子拖拉、磨蹭,是故意跟父母唱反調。

殊不知,也許孩子慢,只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結果他還沒學會怎麼管好自己,卻被父母劈頭蓋臉的一頓打罵。

日復一日的打罵,孩子不僅不會變好,反而朝著糟糕的方向狂奔而去,甚至喪失自我認同感,放棄自己。

廣東12歲的男孩龍威,學習拖拉、磨蹭,一放學就沉迷網絡游戲,老師幾乎放棄對他的管教。

媽媽很著急,所以每次龍威寫作業,她都會全程在旁邊「陪」著。

當整個輔導下來,媽媽都是從開始的指責,到用手打,接著用繩子打,最后,把龍威逼到墻角不斷地用繩子抽打他。

媽媽的長期指責、打罵,讓龍威變得越來越內向、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告誡父母:

「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他造成七分傷害。」

當孩子被打罵時,他感受到的并不是來自父母的愛,更多的是憤怒與恐懼,以至于,孩子心理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同時,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就越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變得越來越差。

03.

智慧的父母都是這樣做有句話說:「孩子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最要命。」

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打罵、催促」

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優秀,反而變得更糟糕。

想要培養孩子自覺、主動的好習慣,智慧的父母大都是這樣做。

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心理學研究,成人和孩子的節奏是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我們覺得穿個鞋子、穿件衣服也就三分鐘的事,但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可能需要1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有時候,不是孩子太慢了,而是我們太著急了。

《親愛的安德烈》里這樣寫道:

「正確對待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既然磨蹭是孩子成長一定會出現的「問題」,那麼與其費力去催促,不如讓我們慢下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按照孩子的成長節奏,陪他慢慢長大。

2.建立時間觀念,學著合理安排時間

「時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太容易理解。

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如計時器、沙漏,讓孩子直觀地感知時間的變化。

做事之前,和孩子一起定好鬧鐘,慢慢地,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孩子心里就有數了。

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帶著他們認識時間。

時間觀念一點點建立后,嘗試讓孩子將一整天需要做的事,進行合理安排,幫助建立規律的生活秩序。

這樣,不僅讓孩子知道到點應該做什麼,減少磨蹭;還能給他帶來安全感,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3.給予孩子自主權,承擔「自然后果

蒙特梭利曾說 ,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麼是自律,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簡單地說,想讓孩子自覺、主動去做事,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給他一些自主的機會。

比如:放學回到家,是先玩10分鐘,再寫作業,還是先完成作業再玩,由孩子來決定。

不用擔心作業會不會拖到很晚,因為,當孩子能夠自己決定自己行為時,他反而會更積極、主動,學會為自己負責,承擔后果。

當他嘗到遲到、餓肚子帶來的「自然后果」,漸漸地,他就會總結教訓,調整節奏,做出自我改變。

4.學會適當放手,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說: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父母看到孩子吃飯慢,干脆端起碗喂著吃;看到孩子要遲到了,直接上手整理書包。

正是父母的事事代勞,讓孩子喪失了鍛煉的機會。

久而久之,孩子的做事能力越來越弱,變得拖拉、磨蹭,事事依賴父母。

所以,父母適當放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他才能學會獨立。

孩子也是在不斷地嘗試中,覺得「我能行,我可以」,逐漸地建立起了自信心。

04.

《游戲力養育》一書中寫道: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節奏都不同,養育孩子就和種花木一樣。

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育。

愿每一個父母,都能帶著理解和尊重,多些耐心和鼓勵,允許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幸福快樂地長大。

孩子越管越叛逆,打罵只會適得其反,不如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喊破喉嚨都管用
2023/03/29
如果孩子身上有「這6個跡象」,說明你把他教得很好,他已贏在起跑線上
2023/04/10
這4種「面相」的孩子天生聰明智商高,占1個家長也要偷著樂
2023/03/20
小學生作文火了,《沒用的爸爸》寫出孩子的心里話,讓老師捧腹大笑,爸爸:家丑不可外揚
2023/04/04
「雙旋男孩找不到,雙旋女孩沒人要」,孩子頭上的旋有講究
2023/03/24
離職幼師對新手爸媽忠告,選擇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再擠也別怕」
2023/03/24
新生兒出產房後「第一抱」很重要,這2類人,關係再親近也要拒絕
2023/04/04
因女兒太漂亮了,爸爸懷疑不是親生的,親子鑒定出來,全家亂了
2023/04/10
如果孩子經常發出「3種信號」,說明娃正在變得自卑,父母要重視
2023/03/24
哈佛耗時75年研究發現: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會有「4大特征」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