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育兒教育
親子知識
懷孕手冊
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2023/06/10

要說當父母的最苦惱的孩子問題排行榜,第一個是作業,第二個非「磨蹭」莫屬。

江湖上有句名言: 孩子磨蹭不是病,但真要親媽的命。

每天起床催,吃飯催,出門催,睡覺催,寫作業催……幾乎天天抓狂,天天吼, 卻發現孩子越催越慢,越催越磨蹭。

孩子磨蹭的殺傷力,簡直堪比讓老母親崩潰的核彈。

總有那麼幾個「名場面」,讓老母親苦不堪言。

一起來看看拖延的真相,

和相應的應對策略吧。

場景一:寫作業磨蹭又拖拉

每個寫作業的孩子都是開拖拉機的拖拉斯基。

磨磨蹭蹭啟動不了「寫作業程序」,翻開書,拿起筆,都需要等待五百年。

好容易寫起了作業,不是邊玩邊寫,就是邊寫邊玩,世界上的一切都吸引他,除了作業。

10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非得用一個小時在書桌前磨蹭。

當媽的感覺他不是在書桌前寫作業,是在 「連環磨蹭功」。

摳功——摳筆,摳手,摳橡皮。

撓功——撓頭,撓后背,撓屁股。

內功——發呆,愣神,顱內神游。

除了腦子不想動,哪哪兒都想動一動。

全身哪哪兒都在動,就是作業一動不動。

三分鐘一口水,五分鐘一泡尿,

一根鉛筆就能削幾十分鐘。

娃寫作業的快慢不靠自覺,全靠媽媽「獅吼功」是否內力深厚。

如果有人能開發一項讓小孩快速寫作業的技術,一定能風靡全國,成為世界首富。

✔科學解析:

對于寫作業磨蹭這件事兒,也不能全賴孩子。

進入寫作業狀態慢,是人類面對壓力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最主要的, 14歲前孩子的神經自我抑制功能不好,專注力保持的時間很短。

專注力與年齡的關系表現為:

5~6歲,約10~15分鐘;

7~10歲,約15~20分鐘;

10~12歲,約25~30分鐘;

12歲以上,30分鐘以上。

寫作業時候的大腦高速運轉,容易出現葡萄糖供應不足的情況,生理要求孩子必須停下來,以減輕大腦的壓力。

所以,每完成一項作業,最好讓孩子休息幾分鐘,勞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還可以多些耐心,多鼓勵和引導孩子專注過程和效率,比如:

「哇,你做事真專心!」

「你拼拼圖真認真!」

「這次你用了10分鐘,比上次快呢(提醒:3歲以后可給孩子配鬧鐘、沙漏玩具等時間工具了~)」

慢慢地,你就會看到孩子的進步。

場景二:晚上不睡磨蹭到崩潰

把孩子撂倒在床上,是世界性頑固育兒難題。

當今家庭一大尷尬現狀:大人不能睡,小孩不肯睡。

小孩越大,睡覺前磨洋工的功夫就越爐火純青。

小奶娃雖然睡覺也磨人,但喝飽奶,好好拍拍也能睡。

那些有了心眼兒的娃,入睡的程序繁瑣得讓人發瘋。

你只要不催,他就不記得世界上有睡覺這回事。

你只要不吼,他就不主動讓自己躺到床上去。

每晚輔導完作業,已經耗盡了老母親半生的真氣,還要在洗澡、刷牙、讀繪本、陪睡這些事上催催催,吼吼吼。

老母親已經困得哈欠連連,而娃子還在進行一連串的「作妖行為」: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撓背,一會兒按摩,一會兒提問……

好容易半天沒有動靜,你今晚的「戰役」即將吹響勝利的號角,

他突然一骨碌爬起來,邊喊著「要拉屎」邊往廁所沖……

菊花殘,滿地傷,哄睡的老母已瘋狂,每晚哄睡都是一場「生死浩劫」。

✔科學解析:

孩子也是有天生不同的:

有早睡早起型娃,也有晚睡晚起型娃。

父母從小建立睡眠儀式感,會減少哄睡時間。

幫孩子排好睡覺前要做的事的順序,

做作業,自由活動,刷牙,洗澡,睡覺……

在每個項目時間快到時,父母要提前幾分鐘去提醒。

如果孩子表現好,就該及時表揚,

讓他懂得做好時間管理的好處,利于堅持下去。

做好睡眠儀式感,需要全家的配合。

如果到了孩子入睡時間,家里其他房間的燈還大亮著,家人們還在玩手機、看電視,就會讓孩子覺得「很不公平」,也就難以入睡了。

場景三:早晨上學磨蹭到爆炸

老母親爬過輔導作業的山,趟過哄睡的河,還有一個喊起床的活兒。

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你也同樣無法叫醒一個晚睡的娃。

老母親像唐僧,念了九九八十一遍起床咒,才把娃跟床分離。

娃的起床、洗漱、吃飯,像壓在老母親身上的三座大山,把一個早晨忙成帶火的陀螺。

哪一個環節出了錯,今天就又是著急忙慌、連拉帶拖、瀕臨遲到的一天。

可老母親一早晨急得像個太監,而娃慢吞吞的像個樹懶:

還剩20分鐘,他還在慢吞吞地刷牙。

還剩15分鐘,他還在翻箱倒柜地重新搭配衣服。

還有1分鐘該出門了,可娃還在磨磨蹭蹭地戳著煎雞蛋……

每個早晨,都在一百句「快點!快點!快點!」的循環立體聲中度過。

✔科學解析:

2-3歲的孩子,對時間還沒概念,

需要直觀的鐘表把時間具體化,

比如「大針指到5,我們就出門」。

4-5歲的孩子,已經對事和時間有了關聯,

催促不管用,要給予清晰的指令。

比如「先穿上外套,然后坐到凳子上穿鞋,再背上你的小書包。

順序梳理好了,孩子就能快起來了。

還可以跟孩子玩比賽的游戲。

比如「寶貝,我們比比誰穿衣服更快!」

「比比我們誰先喝完這杯牛奶!」

競爭意識會激起孩子的主動性,加快做事的速度。

6歲的孩子即使認識了鐘表,

但對1分鐘、10分鐘有多長也沒概念,

所以「快點,再過5分鐘就出門了」這樣的指令對他們沒用。

可以定好1分鐘的計時,

讓孩子跟著從1秒數到60秒,感知時間的長度。

到了8、9歲,孩子的拖拉現象會得到改善,

10歲后,自理能力會增強。

場景四:吃飯磨蹭到想揍娃

當媽后,還有最煩的一個事,就是吃飯要對孩子三催四請。

「快點來吃飯!」

「喊你多少次了,能不能快點?」

「限你一分鐘內坐到飯桌前!」

老媽的暴脾氣已經發出預警,可娃子就像耳旁風刮過一樣:

你急你的,我玩我的。

當媽的甚至都有點懷疑: 吃飯都不積極,這娃腦殼是不是有問題?

你以為他能大口扒飯,風卷殘云,但他邊吃邊玩,吃吃歇歇,閑庭信步,根本不管老母親愁云密布,白眼翻透。

最可氣的是,吃飯的中間,他會停下來,跑開去做別的事。

你喊他回來,他反而振振有詞地說「自己要歇一會再吃」!

老母親已經火冒三丈:

「你能不能快點吃?」

「吃快點,怎麼這麼慢!」

連吃飯都這麼磨蹭,將來還能干成啥事?!

✔科學解析:

父母不停嘮叨娃的磨磨蹭蹭,

實際孩子很難理解「快點能有什麼好處」,

也不知道一分鐘、五分鐘是多久,所以做事就缺緊迫感。

倒不如給予他們一些「好處」的指引,

比如:「快點吃,吃完我們下樓去玩沙子吧!」

「你快些吃完,媽媽就可以陪你玩……」

給予孩子一個不磨蹭的好處指引,

就能給他一個加速度的動力了。

場景五:養不成好習慣,不「抽」不轉

總聽身邊老母親抱怨:

我家娃打小就是比較 難養、規律性差的小孩。

哄睡難,吃飯難,性子散漫,缺乏時間概念。

為啥做事沒有主動性,天天就得我催著才去干。

就拿放學回家這件事來說,

不就是放下書包,去洗手,換衣服,寫作業這幾件事,這麼順暢的流程,可他就干得顛三倒四,

不是回家沒洗手,就是磨磨蹭蹭不肯換衣服,

你說他,他還不愛聽;你催他,他就嫌煩得不行。

別人家的娃做事有規劃、有順序、有條理,自己的娃:

不催不動,不吼不動,

做事不是看心情,就是看緣分。

總之一點好習慣都沒養成。

✔科學解析:

孩子對要做的事并不具備成年人一樣周全的規劃能力。

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某一點上。

他放學回家正對新玩具感興趣,

而父母一會兒催他去寫作業,

一會兒催他去換衣服,

一會催他去收拾亂糟糟的房間,

就完全打亂了他的專注力和做事的節奏。

孩子只有在自己舒服的節奏里,

才能理清做事的先后思維。

一味地在旁邊催促,只會讓孩子亂了陣腳,

效率越來越慢,像個沒主見的無頭蒼蠅一樣。

家長可以跟孩子制定一些做事的順序表格,

教他慢慢養成順序習慣,

家長適時在旁邊監督提醒即可,切忌以成人標準去苛求他。

比如:每天幾點吃飯、幾點去散步、幾點讀睡前故事、幾點睡覺,

都有一定的計劃性和儀式感。

尤其注意, 哪怕放假了,

也不要一下子就放任孩子,打亂作息。

可以稍微晚起一小時左右,

但該吃飯、游戲、讀書和到點關燈睡覺的步驟,不要輕易更改。

堅持給孩子輸入有規律的生活節奏,

孩子會更有時間觀念,更能適應學校生活。

場景六:越催越擺爛

當媽的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碰到「滾刀肉娃」。

你越催,他越慢,催到最后,他不僅不繼續干,還開始擺爛。

「還在玩手機,還不去寫作業嗎?」

「為啥你干啥都是這麼磨磨蹭蹭的?」

「到點兒了,還不快去練琴!」

娃往床上一攤,聽不見,動不了,隨便你怎麼講道理,怎麼發火,他就是「裝聽不見」。

你強任你強,我就是這個樣。

你催任你催,我就是不上心。

✔科學解析:

很多做事拖延、磨蹭的孩子,

其實都是父母一手培養出來的。

比如他 小的時候,父母因為嫌慢就會代辦很多,

導致孩子的能力無法鍛煉,

對父母越來越依賴。

大一點的孩子會對父母不停的嘮叨,

催促,抱怨,指責,甚至打罵產生逆反心理——

我就這樣慢,看你還能怎麼辦!

也就會越來越慢,故意擺爛。

長期處于被否定的環境里,

哪怕否定他的人不在身邊,

但否定的聲音早已定格在他的大腦里了。

你想想,

我們天天被領導催著也煩,

孩子也一樣,越打擊越擺爛,越鼓勵才越上進。

與其總指責孩子太慢,

不如用積極的態度和方法幫他們去改善。

多說:

「我知道你能做到。」

「你可以的。」

「我相信你。」

「你真的是很有耐心啊」

......

當然,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父母應該給予更多理解和尊重。

7歲前,孩子都一直在「長腦子」,

拖延和磨蹭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身不由己。

1歲的孩子獨自綁不了鞋帶;

3歲可能需要半小時;

6歲估計需要幾分鐘;

而12歲,也許不用半分鐘。

做父母的,與其催催催,

不如靜下心來、耐下心來,再等一等他。

也許今天你的困頓,不久后就會迎來豁然開朗!

孩子越管越叛逆,打罵只會適得其反,不如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喊破喉嚨都管用
2023/03/29
如果孩子身上有「這6個跡象」,說明你把他教得很好,他已贏在起跑線上
2023/04/10
這4種「面相」的孩子天生聰明智商高,占1個家長也要偷著樂
2023/03/20
小學生作文火了,《沒用的爸爸》寫出孩子的心里話,讓老師捧腹大笑,爸爸:家丑不可外揚
2023/04/04
「雙旋男孩找不到,雙旋女孩沒人要」,孩子頭上的旋有講究
2023/03/24
離職幼師對新手爸媽忠告,選擇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再擠也別怕」
2023/03/24
新生兒出產房後「第一抱」很重要,這2類人,關係再親近也要拒絕
2023/04/04
因女兒太漂亮了,爸爸懷疑不是親生的,親子鑒定出來,全家亂了
2023/04/10
如果孩子經常發出「3種信號」,說明娃正在變得自卑,父母要重視
2023/03/24
哈佛耗時75年研究發現: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會有「4大特征」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