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孩子拖拉磨蹭沒有時間觀念?家長按照這4步走,催100遍都管用
2023/06/28

國外論壇上有一位父親分享了自己「 育兒煩惱」引發熱議。

放假在家,9歲兒子晚上熬夜玩游戲,白天睡到11點,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早被拋到腦后。

多次警告過后,兒子依然我行我素。

雖然知道孩子非常喜歡這款游戲,還在游戲中建造了一座雄偉的城堡。

但為了以示懲罰并糾正孩子的行為,這位父親決定從電腦上刪除了兒子玩了一年之久的數據。

兒子得知游戲被刪除后非常沮喪,整日尖叫大哭并拒絕吃飯。

心疼孩子的父親不禁有些后悔,甚至直接推文向網友提問 「我是混蛋嗎?」

這位爸爸發布在論壇的求助信

有網友認為父親并沒有做錯,也有網友認為父親應該換另一種方式懲罰。

其實,叮當派好習慣認為:這位家長對這方面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如果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會更大。

確實,許多孩子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如果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會更大。

就拿家長們最重視的升學問題來說吧。

想在中大學聯考中考高分,很重要的一點當然是學習基礎好,可是最重要的一點卻經常被某些考生和家長忽略: 按時參加考試啊!

這幾年中大學聯考期間,發生多起考生記錯考試時間無法入場的案例,直接影響了這些孩子的前途發展:

沒有時間觀念,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還可能會給人留下不負責、不靠譜的印象,錯失人生中許多重要機會。

因此,在孩子小時候,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尤其重要。

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自然也離不開父母的幫助。

1、先幫孩子認識時間

家長越催早點起床、快點吃飯,他越慢,為什麼?因為他不認識時間。

他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鐘、10分鐘、半小時是多久,不知道能做多少事,也就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事情。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專家張若初老師認為:

★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展。

★到了6歲,大部分孩子仍然不會認表,對于具體時間有多長也沒什麼感覺和概念。

★一直到8歲后,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按時上學,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從3歲到7歲,孩子的大腦一直在發育,腦容量不斷增加,神經元鏈接不斷增加,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做到對家長、老師提到的幾分鐘、幾小時時間能快速反應。

如果讓3、4歲的孩子,按照順序做事,他們會遵守得很不錯,例如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吃飯,如果你改變了其中的一個順序,他就顯得手足無措。

他們還有個時間盲區,例如他說下星期他要去奶奶家,而往往兩三天后,他就開始哭鬧,怎麼還不帶我去奶奶家?因為他不知道一個星期是多長。

所以,幫助孩子認識時間是時間管理的基礎。

給孩子做一個時鐘,可以用廢紙殼,在上面畫上12個數字、時針、分針、秒針等;然后在旁邊寫上幾點要做的事,例如7點起床,8點吃早飯,12點中午飯,14點午休,18點閱讀,20點睡覺等。

或者貼起床、吃飯、睡覺等便簽,孩子更能理解。

教孩子多看幾遍,加深印象,然后把自制的時鐘和墻上的時鐘進行數字對比,每天提醒孩子,到了幾點了,他就知道要干嘛了。

然后再跟他說一天是多少個小時,一周是幾天,哪幾天是上幼兒園的,哪幾天不用上幼兒園,慢慢地孩子就認識時間了。

2、幫助孩子一點點遠離「誘惑」

我們的大腦生來更傾向于即時的快感,玩游戲什麼的真的太吸引人了。

別說小孩子,就連著名作家胡適先生也逃不掉,他在《胡適留學日記》寫到: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這樣呢?一位美國教授曾在TED演講中,這樣解釋:

我們的大腦中,除了理智小人之外,還有一只頑皮的猴子。

這個猴子只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及時享樂。

簡單、容易、快樂就好,比如,睡懶覺、玩游戲、刷微信......

于是,原本計劃寫作業、練琴、背單詞的孩子,因為受到頑皮猴子的影響,身體就不由自主地去吃零食、打游戲、看電視、睡覺、發呆……

但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管好這只頑皮猴子的猴子,而不是殺死他。

我們可以讓孩子計算自己的游戲時間,并 制定游戲戒癮計劃

例如現在每天游戲5個小時,以后每天減少1小時,之后保持每天游戲1小時。

期間還可以制定激勵機制,鼓勵按約定完成計劃的行為。

比如,引導孩子用日記、成就記錄表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讓孩子發現: 管理時間和玩游戲一樣有趣!

父母只有在寬容樂觀的態度和心平氣和的情緒下,孩子才會愿意改變那個「糟糕」的自己。

3、幫助孩子學會區分「必須做」和「想要做」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明星媽媽帶著孩子去吃大餐。

可是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對于飯菜并不感興趣,反而心心念念著新玩具,并且強烈要求媽媽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遭到媽媽的反對后,小魚兒立刻送上「魚式怒目」,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

眼看著兒子在鬧情緒,胡可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玩具變成有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后。。。」

當孩子時間管理上出現矛盾時, 我們要第一時間以「我知道」的句式及時反饋,耐心地安慰孩子,并教會孩子按輕重緩急的合理順序來安排時間。

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很重視教孩子分辨什麼是必需的 (need),什麼是想要的(want),讓孩子明白有很多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例如:I have to eat, sleep, do home work.(我必須吃飯、睡覺、寫作業。)

I want to play Xbox, read comic books, play with Tommy. (我想要玩xbox, 看漫畫,找小伙伴玩。)

「必須」和「想要」這兩者不一定沖突,如果安排好優先順序,就能完成很多必需的事和想要的事了。

目前全宇宙最流行的優先順序公式,叫作 Covey四象限。這個工具很簡單,用法是把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分為4類:

重要又緊急的事情。 例如,吃飯、睡覺、寫作業、為明天的考試做準備。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例如,KET考試準備、課外閱讀。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例如,到點播放的動畫片、小伙伴約你玩耍。

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 例如,看漫畫、玩手機、打游戲。

這種高效管理時間的思維,對于孩子未來的工作同樣十分重要。

4、父母自己要「慢」一點

天底下每個媽媽,都有一種困惑:「我越催,孩子越慢,看著心煩!」

就連育兒高手孫儷也沒能幸免去催孩子,她還曾發微博吐槽:

無論學過多少育兒知識,一個磨蹭的娃都能讓你敗下陣來,無數次告訴自己要淡定,脫口而出卻又成了「快點、快點」。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催孩子,覺得只要我們催得急一點,孩子就能馬上去做。

其實不然,可能我們一聲聲「快點快點」,正在掀起一場孩子的情緒風波。

孩子在被催促時,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反應。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沮喪、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憤怒、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麻木混亂。

無論是哪種反應,被催促帶給孩子的感受都是不舒服的。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面對凌亂不堪的房間,葉一茜一遍遍地催促小亮仔:「快,自己收!」、「快,把這些沒用的垃圾全扔了。」、「快去把這些不要的垃圾扔了」。

媽媽的「三連催」,讓小亮仔徹底懵圈,他看著桌子上的一片狼藉,為難地看向媽媽:「我不知道怎麼弄。」

催促孩子指令太多,會讓孩子失去判斷力。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無法一次性接收兩個以上的要求指令,否則思維就會被打亂,手忙腳亂,容易出錯,更何談計劃性、條理性和時間觀念。

其實,哪里是孩子的問題呢,明明是大人督促太多,操心太多,完全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做事的節奏。

家長事事督促、責罵,到後來父母為節約時間一手包辦,慢慢地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

孩子眼里看到的是微觀世界,生活、學習方式不同于成人。

孩子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力、行為等各方面的發展,隨著年齡慢慢發展。家長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等待接受,尊重孩子的節奏,更好地提高效率。

「知心姐姐」盧勤老師認為:「 孩子不會管理時間,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給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時間的自由。 」

所以,家長要學會適當「偷懶」。

如收拾書包、整理房間,家長要盡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做家務(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總結

教會孩子學習時間管理,平衡好游戲、生活與學習,才能更好地預防和解決問題。

在孩子做事情不到位,家長必須批評的時候,也可以 用更加溫和的語言代替催促、指責,孩子更容易接受。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低與出生月份有關, 這倆月份出生的娃更聰明
2023/07/04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就是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一直待在家裡!
2023/07/04
孩子是否「孝順」與出生順序有關 ?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說法
2023/07/04
孩子哭鬧時,說「這2句話」比說10句「別哭了」更管用 ,寶媽來看!
2023/07/04
心理學發現:若孩子不喜歡「做4件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3/07/04
「寧可孩子成績差,也別送他去補課」,資深教師的話, 值得深思
2023/07/04
「兒子的臉被同學破相」,這位媽媽的做法, 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2023/07/04
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 勝過千言萬語
2023/07/04
夫妻同房被5歲的女兒撞見,氣氛瞬間很尷尬,高情商媽媽「巧妙化解」
2023/07/04
一個暑假,懶爸爸將「4歲兒子」帶出超強專注力,「3個笨方法」暗藏大智慧
2023/07/04
「台灣最美雙胞胎」長大了!如今20年過去了,顏值依舊在線碾壓網紅「模樣清新可人」,網喊:簡直美到認不出
2023/07/04
捷運最暖小哥!聽耳機裝睡往下看「默默用手撐著」,一夕爆紅「獲10萬粉絲」網:最好的炫富
2023/07/04
兒子失蹤後,夫妻倆領養了女孩,17年後看到女兒畢業合影,一眼認出女兒同學,不敢置信抱頭痛哭
2023/07/04
孩子取名「父姓加母姓」,出生證護士打多一字,媽媽不怒反喜:不改了!
2023/07/04
他在捷運上追動漫「旁邊小孩也擠過來看」 媽媽竟皺眉嗆「可以不要看手機嗎」原因讓他傻爆眼
2023/07/04
這個小學生「考零分」,他的答案被po上網時,網友大讚「根本是天才」 還質問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2023/07/04
英語班主任太牛了:將單詞、語法、時態匯成表, 全班學生回回拿滿分
2023/07/04
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時他哭不哭,而是要看這兩條標準
2023/07/04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科學解釋真是這麼回事,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2023/07/04
「媽媽,我想要和你一起睡」孩子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