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學期間,可能會認為遭遇了老師的不公平對待,這時候,你是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還是幫孩子討回公道呢?你的處理方式,影響著孩子以后為人處世的方式。
看到一個媽媽的困惑,看看你是否遇到過。
孩子上小學,又懂事又優秀,但是班里的好事卻輪不到他。只有那些老師和家委會的孩子才有份。班長直接指定人選,競賽也是那幾個孩子參加,好的興趣班也是留給那幾個孩子。這些事家長起初不知道,直到後來孩子無意中說起才了解,但是想去爭取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這位媽媽感覺心里不痛快,就在網上吐槽。
孩子沒有得到均等機會的事情,也有很多家長提起過,但處理起來感覺拿捏不好,非常棘手。總結來說,面對孩子遭遇不公平對待,家長的處理方式不外乎這幾種。
第一種,把責任全部推到老師身上。
直接跟孩子說,「哎呀,兒子受委屈了,都是老師做得不對,我們這麼優秀還看不到。」
這樣是和孩子統一戰線了,但是很容易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很容易失去進取心。而且孩子還會對老師產生敵意,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第二種,埋怨孩子,持無所謂的態度。
很不在乎地數落孩子「想那麼多干嘛,決定權在老師那里,想給誰就給誰。」意思是認為孩子矯揉造作,給孩子的態度是聽話就好,有委屈也要受著。
孩子本來已經很傷心了,想在父母這里尋求安慰,結果父母還不理解自己,就會更傷心,以后
再也不和家長訴說自己的心事了。
第三種,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說,「為什麼不給你機會,卻選了別人,還是你能力不行」,不分青紅皂白貶低孩子,給孩子貼上「我不行」的標簽,特別打擊孩子,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苦難言。
上面這3種情況,希望我們都不要使用。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從家長那里學來的,你的處理方式,會悄悄在孩子心里埋下種子,讓孩子學著如何為人處事。
我們喜歡推卸責任,孩子也會推卸責任。我們喜歡埋怨,孩子也喜歡抱怨。我們喜歡貶低別人,孩子也學會了貶低別人。孩子遇到問題,是委屈求全,還是積極進取?就看家長怎麼引導。
那當孩子說「老師不公平」的時候,怎麼做才更好呢?
想起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件事情,那是上國中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兒子很不高興,問他怎麼了,他說老師沒有給他無人機,而是給了另外一個同學,這個同學并沒有學過機器人。
兒子認為老師不公平,為什麼自己特別擅長機器人,老師卻不給他呢?特別想不明白。
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安慰他,但是很理解他的感受,知道他很喜歡無人機。我就說,「你要喜歡,媽媽給你買一個,讓你體驗體驗」。
兒子說,「給無人機的同學能去參加比賽,沒有無人機就不能參加比賽」。我沉默了,想了好久,才想出了應對方法,鼓勵他積極爭取,成功解決問題。
而且,經歷過這件事之后,兒子變得特別積極,不再埋怨不公平,而是努力表現,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贏得各種機會。
總結了我的做法,一共三步就可以,希望給大家一個參考。
孩子感受到不公平,有不開心的情緒,不是孩子的錯,說明孩子心理很正常。如果孩子沒有情緒感知力,對什麼都無所謂,那才更可怕。
所以,我們不能埋怨、指責、批評孩子,而是接納他的情緒,跟他共情,讓他的情緒得到一些緩解。
我們可以說「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是媽媽,我也會難過。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自己認為表現很好,評優的時候也沒評上。」
這樣就讓孩子知道被父母理解,而且知道不只是他一個人會遇到這種事情,其他人也會有同樣的經歷,就感覺心理平衡一些。
看過曾仕強老先生的一句話,現在的人有很多不正當的想法,莫名其妙的煩惱,大多都是因為固執地認為人應該絕對公平。
到底什麼是公平,很難給出量化的定義。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同,你認為不公平,他認為很公平。你認為自己很優秀,可別人卻不一定這麼認為,你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別人的想法。
我說「你學了好多年機器人,認為自己很厲害,說不定那位同學也學過,你并不了解呢?老師覺得同學的條件比你要好一點,才會選他,要不肯定不會隨便選一個去比賽,那可不僅是個人榮譽,還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呢!」
另外,世界上本來就存在不公平。「你有一個好東西,也不是分享給所有的同學,而是分享給關系不錯的同學。那些沒有得到的同學在心里犯嘀咕,認為是不公平,而你卻沒有覺得不妥。」
所以,要正確看待分配不均,資源就那麼多,總會有人感到不公平,但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而言的。
第三步,鼓勵孩子努力爭取權益
要想感到公平,獲得想要的機會,需要做的是自己努力爭取,父母只能給予愛和支持,不能事事幫忙爭取權益,最大的底氣是自己給的。
我鼓勵兒子,讓他去找老師說明情況,展示自己的實力,如果這次沒有機會,下次也有希望。不去比賽也行,作為旁觀者學習、幫忙也是鍛煉。
兒子真的去了,結果老師很爽快地給了他一個飛機,讓他陪練。兒子訓練得很刻苦,飛機壞了,還能幫忙修理。這些表現讓他獲得了第二次比賽的機會,拿到了省賽獎勵,後來又多次參加各種比賽。
回想起來,這件事解決得還是很完美的。
寫在最后:孩子遭遇老師的不公平對待,感到傷心難過,這種感受很正常。我們不要去埋怨老師,也不要去指責孩子,這些只會影響孩子對老師的看法,削弱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共情,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公平,并鼓勵孩子努力變優秀,讓別人看到自己,在感受上獲得最大限度的公平。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