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不要縱容孩子這4個毛病,越長大越難糾正
2023/03/27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

「一個人的后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

而前半輩子里,最重要的是孩子童年時期。」

童年時期的孩子,正處于一生的起步階段,是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最佳時期。

如果我們總是覺得「 孩子還小,長大后就好了」,從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管教。

那麼,等你發現不對勁想要糾正的時候,很可惜,孩子已經長大,習慣、性格幾乎不大可能有太大的改變了。

一個孩子是不是被慣壞了,能夠從外在的表現看出來。

當孩子有以下這4個表現的時候,很有可能是被家長慣出了壞毛病。

千萬不要一時心軟,縱容孩子,要知道孩子越長大越難改,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及時糾正。

01未經允許,亂翻別人東西

領居家有個小朋友,從小就跟別人「 自來熟」,今年5歲多了,每次去別人家做客,就會把人家家里的電視柜、抽屜翻個遍。

雖然孩子的媽媽會象征性地教訓孩子幾句,但是也沒什麼用。

礙于情面,主人也只好賠笑地說:「 沒事嘛,小孩子都這樣!」

孩子為何愛亂翻別人東西?當遇到孩子亂翻別人抽屜的時候,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呢?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探索欲都很強,他們喜歡通過自己的雙手進行探索和發現。

尤其是到了陌生的環境中,特別好奇,也特別喜歡探索那些 隱秘的犄角旮旯,猶如尋寶一樣翻翻柜子、鉆鉆桌底。

作為成人,我們打心里都明白,孩子年齡小,亂翻別人東西,只是滿足好奇心而已,并不是想拿別人的東西。

但是孩子把別人家的抽屜、柜子打開的行為,會被認為沒有家教。

有的人會顧及面子,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不悅。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予糾正。

那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和糾正呢?

首先,要強化孩子的物權意識。

2歲之后,孩子經歷了自我意識敏感期之后,能夠區分「 我的」和「 別人的」含義,此時已經有了物權意識。

家長要及時引導,讓孩子明白哪些東西屬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

哪些東西是別人的,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自己不能隨便碰。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界限感。

如果說3歲前孩子在別人家亂翻東西尚可理解,但3歲后還這樣,那只能說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嚴重缺乏「界限感」。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中,都覺得越是親密越應該毫無保留,恨不得將自己全盤托出,幾乎容不得自己跟孩子之間有半點間隔。

然而,這種毫無界限感的親子關系,卻恰恰成了斷送孩子幸福的第一兇手。

一個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很容易跟其他小朋友打架,因為他總覺得自己最好、所有東西都應該是自己的。

長大以后,也不知道怎麼和人相處,才能保持雙方都舒適的距離。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有界限感的孩子,能夠明確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包括物質、身體的界限,也能夠懂得守護自己的邊界,有規矩、有責任感。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及時給予孩子界限感教育,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終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02說臟話,對老人粗魯

前幾天在小區碰見了一個小男孩,也就四、五歲的樣子,躺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吵鬧著要買商店里的玩具。

身旁的奶奶, 佝僂著身軀,一手拎著幾盒感冒藥,一手想拉起地上的小男孩。

小男孩 又哭又撓,小手不斷地拍在奶奶的脖子上、臉上。

其實,小男孩的媽媽也在旁邊,但她并沒有對孩子這種無禮、任性的行為做出教育。

只是用討好的語氣說:「好了,你不哭,媽媽就給你買。

這個媽媽或許還沒意識到, 一個對奶奶動手的孩子,既沒有長幼禮節,更缺少一顆感恩的心

孩子年齡小、不懂事,不代表可以被無限縱容。

相反,越是年齡小、不懂事的孩子,越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越需要讓他明白分寸和禮儀。

沙拉·伊馬斯,是出生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后裔,她成功地培養了三個子女的傳奇故事,令很多父母艷羨。

她曾經寫了一本書叫《 特別狠心特別愛》,該書講述了她如何在逆境中,讓原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兒女,不到30歲就實現了世界富豪夢。

沙拉在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

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凡為父母者,莫不愛其子。

但很多時候,父母用盡一生心血,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一個個心安理得的白眼狼。

百善孝為先。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莫過于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03喜歡談條件,沒有獎勵不行動

許多孩子喜歡與父母討價還價,各種講條件。

而有些家長習以為常,覺得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也有的家長,一邊噎著氣,一邊妥協。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孩子的未來,就藏在你的態度和回答里。

孩子愛講條件,并不等于孩子不聽話。

愛講條件的孩子,也并非是孩子學壞了,而是家長錯誤的引導一步步造成的。

要知道,你每一次的讓步,都會讓孩子覺得你沒有底線,自然也就變本加厲。

孩子講的條件要區別對待,并不是所有條件都要滿足他。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孩子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試探性」的。

即孩子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孩子說我再玩會兒游戲再寫作業,父母不從,他就撒潑耍賴;

于是,為了息事寧人,家長選擇妥協。

孩子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媽媽說不可以,孩子說不給看就不吃飯;

而很多媽媽總是惦記著孩子餓,端上飯菜放上電視給孩子吃;

幾個回合下來,父母的底線逐步被孩子攻破。

倘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沒有底線,就一定會讓自己陷入事事和孩子討價還價的困境。

所以,愛孩子,就要堅守做父母的底線,不能無原則退讓。

教育孩子在該堅持立場與原則的時候,一定要堅守,才不被孩子的條件所動搖。

我們對孩子愛與規則同步,才能最終養出好孩子。

04生活邋遢,做事拖延

好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孩子養成壞習慣,非常容易。

一旦孩子養成了邋遢、拖延這樣的生活習慣,不及時糾正的話真的太難改變了,甚至會伴隨終身。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197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有一位記者問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皮察,

「在您的一生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里學到的?」

他說:「我個人覺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 而是在幼兒園。」

他繼續講到,「在這里,我學會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飯前要洗手,飯后要休息;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哪里拿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幼兒階段是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段,一個人只要養成好的習慣,將一生受益。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6歲之前是性格養成非常重要的時期,如果有些問題沒有解決,后面家長就再也管不了了。」

如果孩子這4種表現,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低與出生月份有關, 這倆月份出生的娃更聰明
2023/07/04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就是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一直待在家裡!
2023/07/04
孩子是否「孝順」與出生順序有關 ?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說法
2023/07/04
孩子哭鬧時,說「這2句話」比說10句「別哭了」更管用 ,寶媽來看!
2023/07/04
心理學發現:若孩子不喜歡「做4件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3/07/04
「寧可孩子成績差,也別送他去補課」,資深教師的話, 值得深思
2023/07/04
「兒子的臉被同學破相」,這位媽媽的做法, 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2023/07/04
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 勝過千言萬語
2023/07/04
夫妻同房被5歲的女兒撞見,氣氛瞬間很尷尬,高情商媽媽「巧妙化解」
2023/07/04
一個暑假,懶爸爸將「4歲兒子」帶出超強專注力,「3個笨方法」暗藏大智慧
2023/07/04
「台灣最美雙胞胎」長大了!如今20年過去了,顏值依舊在線碾壓網紅「模樣清新可人」,網喊:簡直美到認不出
2023/07/04
捷運最暖小哥!聽耳機裝睡往下看「默默用手撐著」,一夕爆紅「獲10萬粉絲」網:最好的炫富
2023/07/04
兒子失蹤後,夫妻倆領養了女孩,17年後看到女兒畢業合影,一眼認出女兒同學,不敢置信抱頭痛哭
2023/07/04
孩子取名「父姓加母姓」,出生證護士打多一字,媽媽不怒反喜:不改了!
2023/07/04
他在捷運上追動漫「旁邊小孩也擠過來看」 媽媽竟皺眉嗆「可以不要看手機嗎」原因讓他傻爆眼
2023/07/04
這個小學生「考零分」,他的答案被po上網時,網友大讚「根本是天才」 還質問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2023/07/04
英語班主任太牛了:將單詞、語法、時態匯成表, 全班學生回回拿滿分
2023/07/04
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時他哭不哭,而是要看這兩條標準
2023/07/04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科學解釋真是這麼回事,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2023/07/04
「媽媽,我想要和你一起睡」孩子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