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之后和家長不親近這件事,在孩子小時候就已經有所表現了,家長一定要早發現早引導,避免以后后悔莫及。
長大后「和媽不親」的孩子,在小時候就有預兆,提前了解一下吧
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并不是說會突然不見的,而種感情都是逐漸變淡、逐漸消散的,而在消散的過程中,孩子就已經表現出了一些征兆,你要提前了解一下。
1)不愿意再和家長一起互動
親子感情逐漸的喜消逝 的初期,孩子就已經會表現出一種對家長的排斥行為。
比如豆殼,在剛上小學的時候,媽媽想要摸摸豆殼的腦袋,豆殼就立馬的閃了過去,而媽媽對于豆殼的行為,只認為是豆殼上學了,不想要再被當成小孩子看了,所以不讓媽媽摸頭髮了。
但其實,在豆殼的心里面,已經對媽媽產生了一種排斥的心理 ,不喜歡讓媽媽再和自己有什麼肢體接觸。另外,豆殼還不愿意和媽媽一起做游戲以及外出逛街了。
【總結】:孩子的第一個征兆,就是開始拒絕家長的肢體接觸,對于來自家長的親昵行為表示厭惡。
2)不愿意求助家長
豆殼雖然說學習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難題。
而這時候,豆殼并不像是其他小朋友一樣,會去向自己的爸爸媽媽求助,而是喜歡獨自克服困難,或是向自己的同學、老師求助,反正就是不愿意求助于家長。
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家長的進一步排斥,不但不想要和家長能夠有肢體接觸,甚至連必要的幫助都不想要。
【總結】:第二個征兆,就是開始拒絕家長的幫助,不但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愿意主動找家長幫忙,就連家長主動提供幫助,孩子也不愿意接受。
簡單的說,就是「我的事兒,你別管」的狀態。3)不愿意回應家長的指令
作為一家人,就算是平時不喜歡和家長有什麼肢體接觸,但是日常的語言溝通還是要有的。可有些孩子卻連這一點都開始拒絕與家長產生回應了。
比如媽媽有時候跟豆殼說話,豆殼也是不理人的狀態,有時候讓豆殼幫個忙,豆殼也是一副沒聽見的樣子。
【總結】:第三個征兆,就是孩子不愿意和家長使用語言交流,且對于家長的指令不作回應,似乎家長在孩子的眼中等同「虛無」一樣。
如果說自己的孩子出現了以上幾種征兆,家長還不干預的話,孩子就可能會和家長徹底的「不親」,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出現類似「苗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孩子進行干涉,避免親子關系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當家長發現孩子小時候就出現與自己不親近的征兆時,要當心,及時干預很重要
●找出原因,看看為什麼孩子開始疏遠家長
孩子打出生起,其實就將家長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說沒有什麼因素的干擾,孩子是不可能開始疏遠家長的。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孩子疏遠自己的原因。
一般來講,這些因素通常都是源于家長本身的。比如家長長期不陪伴孩子,長期的將孩子當作情緒垃圾桶,不重視孩子的自主意識,家長不尊重孩子的隱私等等。
家長要及時的找到自己做的不當的地方,勇于向孩子承認,從而緩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多多陪伴,有效陪伴,強化親子關系
親子陪伴永遠是增進親子關系的最好辦法,也是家教的關鍵因素。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開始疏遠自己,就需要多陪陪孩子,增加一些自己和孩子還進的交流互動,只有接觸的多了,親子感情才會重新的得到加強。
任何感情關系,都是需要經常交流互動來進行維護和增強的,親子關系也是這樣,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注,孩子才會和家長建立更為牢固的親子關系。
●多「投其所好」,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
孩子在疏遠家長的時候,其實對于自己的一些興趣還是比較積極的,所以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入手,這樣孩子拒絕的幾率將會大大降低。
而當家長以興趣為切入點增加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后,親子關系也會得到緩解,孩子將會重新接受家長。
寫在最后
孩子長大后不和家長親,其實本質上的原因大都始于家長,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確的態度和家教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才不會破壞親子感情。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