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玩,只見她兒子寫作業,那叫一個痛苦。
「媽,這個字怎麼寫的?」
「媽,這個字念啥?」
「媽,我上冊的數學書呢?這個公式不會啊。」
這些知識不是都學過嗎,怎麼還老要問?朋友不耐煩了,對著兒子就是一頓咆哮。
兒子委屈巴巴,一邊撓頭一邊不好意思地說:「我忘了......」
小小年紀,記事不快,忘事到快。朋友氣得直嘆氣。
按理說,小孩子記性應該很好啊,怎麼一用到學習上,他們就跟「上了年紀」似的,啥都想不起來?
在重溫《全腦教養法》后,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
一提到檸檬汁,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酸,對不對?
你都還沒喝呢,咋就知道它酸呢?
廢話,我以前喝過啊,當然知道它酸了。
你看,這就是記憶。過去的體驗,對我們現在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影響著我們的理解和認知。
過去的經驗,是怎麼影響我們現在的呢?
當我們經歷一種體驗的時候,神經元就會被激活。而大腦中的各種神經元,又是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形成了聯想機制。
當提到檸檬汁時,記憶會讓你聯想起過去的經驗,從而激活現在的神經元。所以,即便你沒有真正喝檸檬汁,你也知道,那是酸的,甚至都不自覺流口水了。
也就是說,記憶的本質是——聯想。
還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80、90后,當聽到周杰倫的某首歌時,你想到的,肯定不只是它的歌詞,還會有你曾經歷的那個時代,或者還會忍不住感慨一句:「那是我的青春啊!」
你看,記憶,它不僅讓你記起某件事,還會讓你回憶起當時那種感覺、情緒 。
不僅如此,記憶帶來的情感,會促使我們期待下一步將要發生的事,從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比如若在孩子的記憶中,寫作業就是看不懂題、寫不對答案、挨父母的罵,那當他一提起筆時,他的感知就是「痛苦、煎熬」,那他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逃避。
于是,你會看見,孩子一寫作業,就開始口渴、肚子餓、渾身難受,身上哪哪都在動,就是大腦不動。
除此之外,記憶還分為兩種: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有啥區別呢?
來,背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我想,你應該能張口就來。
但如果,我要你回憶一下,你小時候學這首詩的場景呢?
那難度老大了,我得好好想想。
好好想想也不一定能想起來!
你能不假思索、下意識就做的行為,屬于內隱記憶(背滾瓜爛熟的詩)。 而要努力回想起過去的經驗,回到意識層面的記憶,就屬于外顯記憶(回想當時的場景)。
所以我們現在能明白,孩子覺得讀書難、背的東西很快就忘,這應該是他的知識點,在外顯記憶中存得比較淺,需要很努力才能回想出來,甚至直接遺忘。
知道了記憶的原理,那我們可以怎樣做,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我們每天堅持帶孩子做2件小事,孩子的記憶力會一天比一天強,寫作業也許不再喊難。
①閱讀——拓寬記憶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座圖書館,那孩子經歷的事情、學過的知識,就都會儲存在圖書館中。
你想想,閱讀少的孩子,他的「圖書館」里,是不是藏書就很少?
當遇到難題時,他能用到的知識點就少得可憐。
寫作業就好比要他寫篇論文,這麼難的事,他怎麼會喜歡做呢?但閱讀多的孩子,他的「圖書館」中,就有各種各樣的資料可供參考。再加上記憶的聯想機制,隨便一個知識點,都可以讓孩子聯想起各類知識來。
不就是個小公式嘛,就算忘記了,但運用聯想的原理,我推都給你推導出來!
所謂學霸,就是這麼厲害!
②復述——加深記憶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下子記太多東西的時候,這些東西會在腦海里打結?
打結就對了。
因為短時間內的記憶存儲,是有限的。當孩子大量記的東西只停留在表面時,他的外顯記憶不深,沒過多久就忘。
孩子閱讀也一樣,如果看了很多書,卻不知怎麼用。那這些書,可能就如雜物般,亂七八糟堆在「圖書館」中,想用的時候找不到。
這可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要充分利好一個部位——海馬體。
我們去圖書館中找書,會用到一個「搜索引擎」對不對?把書名一搜,它的擺放位置、具體信息就出來了,很容易找到。
海馬體,大概就是我們大腦的「搜索引擎」。而要用好這個搜索引擎,最好的方式就是復述。
當孩子學到一個知識點,或者看了一本書,我們可以邀請他把內容復述出來。
你看過了,這個知識不一定是你的。但你通過復述說出來,這個記憶可能伴隨你很久很久都不會忘。
這是因為,通過復述,海馬體會和大腦中的各部位共同運作,將形象、感受等全部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加深記憶。
也就是說,當孩子搜索一個知識點時,它的完整信息就會呈現出來,而不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
當一個孩子腦海中的知識面,不僅有寬度,還有深度的時候,那學習、寫作業對他來說,又是什麼難事呢?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