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父母千萬別心軟,在這四個方面一定要狠管孩子,孩子想不優秀也難
2023/03/23

為人父母始終要記住,嚴管孩子,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問:

一個16歲的男孩,正讀高一,沉迷于網絡游戲,無心向學,但是父母又拿他沒辦法,該怎樣對他進行教育?

他是在做家庭教師時遇到的這個男孩。

小時候,父母忙于工作,經常拿著手機哄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父母也沒怎麼管他,他要做什麼都由著他來。

就這樣,男孩被父母慣壞了,整天無節制地玩,還沉迷于網絡游戲,當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

父母找到她,希望她能給孩子進行健康疏導,她卻因此犯難了。

一位網友的回答挺扎心:

孩子被父母養嬌了,父母的懶終究是為孩子埋下了禍根,這個孩子基本就廢了。

是啊,現在的孩子,懶散、被動、愛打游戲、不愛學習,說到底都是因為父母「太懶」,才養成了孩子的惡習。

一位媽媽曾講過:

教育孩子有時候不能太開明,孩子對讀書、學習沒興趣只是一個借口,家長放任不管,反而害了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在行為上,父母的「控制」

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在這四個方面,一定要「控制孩子」。

01

控制孩子的「惰性」

別讓「舒適」毀掉孩子的潛力

聽一位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孩子因為心理問題,請了一個學期的病假。

在休學期間,老師也會每周跟進他的課程,但是他卻不想學,布置的作業也不寫,功課落下好大一截他卻一點也不著急。

老師找到家長溝通時,家長擔心壓力太大對孩子不好,這樣說:不想做就不做吧,孩子開開心心地就好。

沒想到,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懶,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每次被批評,他都會說「那是因為我笨」。

俗話說:「業精于勤、荒于嬉」。

雖然男孩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但如果因此讓孩子走入「舒適區」,就是將他拉入「廢柴」的入口。

勤奮需要累積,惰性卻能一天養成。

有網友這樣形容一個被養廢的孩子經歷:

「人不是一下子就廢掉的,而是在你有了懶惰、自我滿足、不求上進的苗頭時,它們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地把你拉進深淵。

只要你開始墮落,你的能力、你的天賦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被收走。」

孩子的惰性得不到「控制」,就算再有天賦的孩子,經過日積月累的頹廢,也會變得懶散和被動。

而要控制孩子惰性,壓力和刺激是擺脫懶散,變得勤快的最好的方式。

有一個農村婦女叫李秀華,她養育了三個高材生。

因為她有這樣的規定:

每天要早早起床讀書;還要幫家里打掃衛生;還要下地干活。

她要求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絕不允許其他人幫忙。

當然,在這中間,媽媽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去「揣摩」方向。

每天早上,李秀華五六點就起床割草喂豬,孩子也會跟著起床學習干活。

有人說:天才是1%的天賦和99%的汗水。

在家庭條件和教育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勤奮和努力是幫助孩子實現超越的唯一辦法。

孩子并不是一開始就懶惰成性,父母只有嚴格控制孩子「玩」

的時間,在他犯懶的時候「推」他一把,他才可能懂得唯有努力才能實現有意義的人生。

02

控制孩子的「欲望」

別讓無條件滿足膨脹他的內心

網上有一位媽媽「控訴」自己的丈夫。

老公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為了不虧欠女兒,他每周都會大包小包地往家里寄包裹。

玩具、零食、衣物,不管孩子需不需要,他看到感興趣的就會買了寄回來。

有一次,女兒在同學家看中了一個盲盒,就向她提出想買一箱盲盒,被拒絕了。

沒想到一周后,爸爸就寄回來兩箱盲盒。

媽媽跟老公溝通過很多次,孩子太輕易得到,讓她變得不懂珍惜、沒有上進心。

但爸爸寄包裹的頻率并沒有減少,媽媽只好先把包裹藏起來,再慢慢給孩子。

也許,這不過是普通父親對女兒的一份愛意,但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其實是在膨脹她的欲望。

心理學上有一個「棘輪效應」:

說的是,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

物質的滿足被無限制地放大之后,孩子的「胃口」變大,心理上也會有一種「棘輪效應」,最后給孩子的是兩種結果:

一是:他會變成一個對物質無所求,卻又會一次又一次地伸手問你要,并且你還必須滿足他,否則你就是自私。

二是:會讓孩子對物質和金錢的欲望越來越深,讓他有一種「我想要什麼,都一定要得到,不管好壞」。

小時候要玩具,後來變成名牌衣服、手機,長大后車子、房子,索要無度,孩子永遠不懂得收斂。

物質的無上限,會擴大他的金錢欲望,最終會讓孩子活在欲望和虛榮心里。

適當的欲望能夠激發孩子的進取心,但過度的欲望卻能蒙蔽了雙眼和內心。

如今的生活,對孩子的誘惑太多,他提出的每個要求,不一定都要去滿足。

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分清「需要」「想要」

「想要」:有需求但不是必需的,是欲望

「需要」:對自己有幫助的,是需求。

需求是無條件滿足,欲望則是有條件滿足。

我們的養育,就要將孩子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欲望「控制」在恰當的范圍內,才能讓孩子懂得取舍與珍惜。

03

控制孩子「說話」

別讓口無遮攔毀掉他

小區里有個叔叔腿上有殘障,走路時總是一跛一跛的。

有一天,突然有一個孩子在旁邊大聲喊:

「你看那個叔叔走路像不像鴨子?」

「真的好搞笑啊!」

說完,那孩子還用手指著別人。

父母連忙跟在孩子后面道歉:「小孩子不懂事!」

聽得出,孩子的話并沒有任何惡意,但是傷害別人的自尊卻是真的。

這樣的孩子并不少見。

生活中,很多孩子動不動就臟話連篇,對待長輩說話又是吼又是叫,還經常拿別人的糗事嘲笑別人。

因為,很多父母都會忽略對孩子的「語言教育」。

卻不知,不會說話的孩子,更容易激發他人的怒氣,就算內心的善意再足,也讓人感覺不到溫度。

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威廉·艾利奧特有一句勸導:

「在對一個淑女或紳士的畢生教育中,我認為只有一種智力開發是必要的,那就是精確而優雅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懂得說話的分寸感,才是衡量一個孩子情商的標準。

作為父母,我們要控制孩子「慎言」,必須要有兩個「技能」:

1、父母用說話方式去影響孩子

孩子天生就沒有克制語言的能力,他的每種說話方式都有旁邊人的影響在里面。

卡慈德曾做過兒童語言習得實驗,發現連續3個月,每天40分鐘自然交流, 都能顯著改變兒童說話方式。

這也就是說,父母的語言方式,是孩子最好的標尺。

父母的每一句話,都要在孩子面前體現教養,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習有教養的說話方式。

2、教他「共情」的能力: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說一些極具攻擊性的話,這是很正常的。

當孩子的說話方式不正確時,父母的引導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當孩子對你說話很沖時,你可以說:

「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子說話,這讓我感到傷心。」

當孩子用語言去攻擊別人時,父母便用同樣的話對孩子說一遍,并問他「你聽完以后難受嗎?」

對孩子表達自我感受,讓孩子在共情中學會理解他人。

如此,他才會明白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不禮貌。

最后,我們再叮囑孩子:先聽別人把話說完、秘密不逢人就說,別人的是非莫議論。

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尊重他人的語言方式,不把自己的意思、情感投射到別人身上,才能作出最正確的回應。

04

控制孩子的底線,

千萬別讓孩子敗在「毫無分寸」

看見這樣一個新聞。

一名男子在網上造謠「風騷[少.婦]出軌快遞小哥」的謠言,導致事情的當事人遭受網絡暴擊,甚至讓受害人患上了抑郁癥。

後來,當男子被起訴時,他的父親還沒有意識到兒子所犯的錯誤,還為他開脫:就是小朋友開個玩笑而已。

而立之年的兒子犯錯,父親卻用荒謬理由來掩飾,實在令人羞恥。

這名男子已經成年,還做出如此惡劣的事情,都是因為父母的一味縱容,讓他從小缺失責任和底線。

有心理學家說,年幼時的無意識破壞,經過長輩溺愛的縱容,就造成了熊孩子自我意識的扭曲。

孩子本身體內有一種「好動激素」 作祟,尤其是男孩,很容易在沖動之下惹是生非。

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犯錯,不管是什麼錯誤,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一名叫小睿的7歲小學生,因騎車太快撞倒了一個3歲娃娃,後來孩子的媽媽知道后,堅持讓他寫道歉信。

小睿從晚上 9 點開始寫道歉信,一直寫到 11 點多,盡管有些字他還不會寫,媽媽也沒有代筆而是讓他用拼音代替,并且當晚就帶孩子在小區張貼。

第二天,媽媽也是第一時間帶著兒子登門道歉并取得了對方家長的諒解。

媽媽說:就是希望通過這件事讓孩子知道對錯,明白犯錯要承擔責任。

對孩子而言,必須要懂得的是尊重、責任、善意。

父母的分寸就是孩子的尺度,孩子的分寸決定了他日后的行為方式。

因此,父母千萬不能對孩子少了底線和責任教育。

05

莫言曾說過:

「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孩子的優秀背后,都是用父母的艱辛和汗水堆積出來的。

作為父母,累了可以休息,唯獨孩子的教育不能偷懶,當你用心養育好孩子后,他也會回報你的用心。

養育孩子,我們一定要杜絕孩子進入「舒適區」:

給他創造一個勤奮的環境;給孩子他需要的物質,而不是無所求的滿足;陪他練出「優美」的語言,讓他用情商去交流世界;永遠掌握分寸,為他創造一份屬于自己的責任和底線。

為人父母始終要記住,嚴管孩子,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請家長做一個「狠人」,如此才能為他的未來插上翅膀。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低與出生月份有關, 這倆月份出生的娃更聰明
2023/07/04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就是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一直待在家裡!
2023/07/04
孩子是否「孝順」與出生順序有關 ?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說法
2023/07/04
孩子哭鬧時,說「這2句話」比說10句「別哭了」更管用 ,寶媽來看!
2023/07/04
心理學發現:若孩子不喜歡「做4件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3/07/04
「寧可孩子成績差,也別送他去補課」,資深教師的話, 值得深思
2023/07/04
「兒子的臉被同學破相」,這位媽媽的做法, 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2023/07/04
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 勝過千言萬語
2023/07/04
夫妻同房被5歲的女兒撞見,氣氛瞬間很尷尬,高情商媽媽「巧妙化解」
2023/07/04
一個暑假,懶爸爸將「4歲兒子」帶出超強專注力,「3個笨方法」暗藏大智慧
2023/07/04
「台灣最美雙胞胎」長大了!如今20年過去了,顏值依舊在線碾壓網紅「模樣清新可人」,網喊:簡直美到認不出
2023/07/04
捷運最暖小哥!聽耳機裝睡往下看「默默用手撐著」,一夕爆紅「獲10萬粉絲」網:最好的炫富
2023/07/04
兒子失蹤後,夫妻倆領養了女孩,17年後看到女兒畢業合影,一眼認出女兒同學,不敢置信抱頭痛哭
2023/07/04
孩子取名「父姓加母姓」,出生證護士打多一字,媽媽不怒反喜:不改了!
2023/07/04
他在捷運上追動漫「旁邊小孩也擠過來看」 媽媽竟皺眉嗆「可以不要看手機嗎」原因讓他傻爆眼
2023/07/04
這個小學生「考零分」,他的答案被po上網時,網友大讚「根本是天才」 還質問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2023/07/04
英語班主任太牛了:將單詞、語法、時態匯成表, 全班學生回回拿滿分
2023/07/04
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時他哭不哭,而是要看這兩條標準
2023/07/04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科學解釋真是這麼回事,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2023/07/04
「媽媽,我想要和你一起睡」孩子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