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不是家庭的貧困,而是孩子教育投入是否足夠的一種體現。
對于貧困的孩子來說,他們有很多典型的特徵。有教育經歷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自己出生在什麼家庭,即使有著優秀的經濟背景或者將來穿亮色的衣服,也掩飾不了。在這些人中,有三個特徵,長大後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早當家的代價就是過早承受社會壓力。許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懂事的一面。
他們知道如何主動不向父母要東西,知道如何遠離麻煩,在事情可能發生時隱藏起來。雖然這樣可以幫助家人減輕壓力,但是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這樣會讓孩子在反復的退縮中失去勇氣,養成自卑和懦弱。
窮孩子的第二個特點是害怕社交。社會化需要內容和資本。大家一起玩遊戲,一起吃零食,一起看節目或者一起出去玩,這些內容其實都需要一定的資金。這筆錢可能不需要多少,但貧困家庭的孩子經常零花錢。
所以,窮孩子避免社交恐懼,長大後發展社交恐懼,或者試圖以討好的低姿態融入一個群體,都是不正確的人際交往體驗。
同時,貧困兒童也容易缺乏安全感。一方面,這個問題是父母長時間不在家帶孩子,導致無人依靠。另一方面,孩子太早意識到錢的重要性,害怕手裡沒錢,在社會生活中往往處于劣勢。這樣的孩子在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尋找支持,也就是盲目地追隨強者。
事實上,「貧窮」本身對于教育來說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很多優秀的人才出身貧寒,他們甚至可以從貧困的生活中汲取力量。真正可怕的是「窮」,就是帶著孩子哭窮。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投入,無論是應有的教育經費不到位還是應有的精力投入沒有做到位,都會導致孩子物質和精神上的匱乏。
一、再窮不能窮教育
就教育而言,只要願意投資,沒有什麼是大多數家長做不到的。隨著當今公共教育的普及,「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將不再是大多數家庭的壓力,但仍有家長沒有意識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往往不願意為此買單。
二、家長的陪伴比物質的豐富更重要
與此同時,有些家庭還犯了另一個缺點,那就是越窮,越希望孩子不窮。所以,父母是通過高強度的工作為孩子努力嗎?但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比缺少物質資源更可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人際關係、社會交往、情商等社交能力。孩子必須後天學習,父母陪伴的缺失很可能導致個人情商出現漏洞,缺乏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如果你想教育好你的孩子,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
三、創造開闊眼界的機會
孩子的思想高度能否提高,與父母的努力有很大關係。即使家裡沒錢,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到處逛逛,逛逛圖書館,同時可以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提高思想高度。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探討~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