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很多家長都不愿意自家的孩子是那種愛哭的人,特別是男孩子,家長覺得動不動就哭,是沒出息的表現,一點沒有陽剛之氣。
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動不動就哭時,就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就會批評和大聲吼孩子,讓孩子忍住不哭,時間久了,孩子處于慣性和害怕,想哭時就會條件反射地「忍住不哭」。
而實際上「哭」是孩子情緒宣泄和表達的有效方法,如果家長總是制止孩子,不允許孩子哭出來,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相比那些讓孩子用哭來情緒宣泄的家庭,兩種孩子長大后,會有3個明顯的差距。
① 情緒管理能力不同
那些被家長縱容從小就可以任性哭泣的孩子,他們會因為高興而興高采烈,因為難過而哭泣,他們的情緒完全隨著自己的心情,一點不壓抑自己。
而那些從小就被家長要求不許哭的孩子,他們因為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遇到難過時和委屈時,雖然他們表面上表現得很平靜,但是他們的內心是不舒服的,甚至因為長久的壓抑而產生心理問題。
更有甚者,那些從小不被允許哭的孩子,有可能性格會出現缺陷,更容易情緒化,當壓抑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造成情緒失控崩潰。
② 共情能力不同
共情能力又稱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我家二寶就是那種動不動就愛哭的孩子,但是她很貼心,遇事細心,很有同情心,會關心人,就連幼兒園大班老師都說她,非常貼心懂事,很會安慰其他小朋友。
所以,那些從小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他們的感情往往更細膩,他們更容易有同理心和同情心,會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情感,產生共情能力,這樣的人更容易和人交心,容易交朋友。
而那些家長從小就不允許哭的孩子,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習慣了對外人的情感變化表現得冷淡,這就會讓周圍的人感覺到這個人不好相處,鐵石心腸,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社交等人際關系。
③ 心理防御機制不同
心理防御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而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和人敞開心扉,遇到挫折和緊張情緒時,會用哭泣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和不安,做事情不壓抑自己,活得更隨性和自在,真是遇到挫折和緊張情緒時,反而更有緩解這些情緒的彈性和方法。
而那些一直壓抑自己,忍著不哭的孩子,他們會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會像蠶一樣,把自己包裹進去,不輕易顯露自己的情緒,極力壓抑自己的情感波動,真是遇到事情時,反而心理容易破防。
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其實并沒有錯,只是我們家長往往覺得愛哭的孩子就是軟弱的表現,所以總是習慣性制止孩子,覺得不哭才能培養孩子堅毅的個性。
其實,讓孩子通過哭泣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來,也是凈化孩子內心的一種方式,孩子愛哭并不是膽小懦弱,更不是沒出息,對于此,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那些被家長要求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后在性格和心理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對于這點我們家長要明白。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