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不好好說話
說話是人之本能,但會說話是一門學問。
我們的父母,對著孩子常常是想到什麼說什麼,甚至用一些不好聽的話去刺激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就知道吃吃吃,看到桌子這麼亂不會收拾一下嗎?」
這些難聽刺耳的話,就像一把利劍插進孩子的心靈,父母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在《爸爸去哪兒》第5季裡,陳小春帶著自己的兒子Jasper來參加。
J是個可愛的萌娃,一臉的天真柔軟。但是,陳小春卻對他擺著一副霸道總裁臉。
J坐汽車時,好奇地東摸摸,西看看。于是陳小春面如寒霜,用手指著兒子,斥責道:「坐好,OK?先坐好。」
J下臺階時,面對陡峭的石梯,有些畏怯,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看著爸爸,想要求援。
而陳小春卻對兒子大聲說:「自己下,Go」看上去很不耐煩。
有一次J上床之後,想要喝水,于是,他沒穿鞋子,就跳下地板。
陳小春看到之後,對兒子怒吼,叫他趕緊回床上去。J聽了十分難過,抽泣起來,趴在床沿。
看到這裡,網友紛紛表示,陳為啥這麼凶,是不愛孩子嗎?
可是,陳其實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父愛如山,含蓄、端嚴,他不善于用言語來表達,只是用行動來體現:
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隨身帶著空氣清新劑。因為,兒子對難聞的氣味很敏感。
節目組在海邊拍攝時,陽光太強烈,那麼多爸爸當中,唯獨陳細心地用一張紙,給兒子做成涼棚擋住光線。
吃飯時,陳要先嘗一口,確定好吃才會喂給兒子,喂的時候還用手接著,以免飯菜掉到兒子的衣服上面。
這樣暖心的舉止,還有太多太多。他是那麼疼愛孩子,他的心地,細膩溫暖。可是,兒子還是有點怕他,在他面前,總是害羞、躲閃。
因為,兒童並不善于發現行動中的深沉愛意,卻很關注大人的話語。語言最直白,也最淺顯。ADVERTISEMENT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並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很大影響。而且,在交談時,比起正面情緒,孩子可能對強烈的負面情緒更敏感。
孩子的心靈,嬌嫩如花朵。無論花朵享受過多少溫柔的雨水陽光,當它遇到那些冷如冰霜、烈如雷電的情緒,還是會萎蔫。
更嚴重的是,孩子在童年所受的消極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就像佛洛德所說的那樣:「我們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童年打交道,都在補償童年的缺憾。」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他們心地善良,對孩子深情疼愛。
但是,愛之深,責之切,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他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會使用情緒化的語氣,批評,叫喊。而發飆之後,又會立刻後悔,想要改正和彌補。
就像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吼了愛子之後,十分不安。他溫柔真摯地說:「我以後儘量不要用那麼大的音量去喊他。」
可是,那些已經說出去的話,卻是收不回來的。孩子的心裡,可能已經種下了小小的不安。
世界上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改正和彌補,而是防患于未然。
所以,我們對孩子說話之前,就要先提醒自己:態度可以堅決,但情緒要平和,語氣要婉轉。
教育界常說:
「同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10%是語言,35%是表情,5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情緒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
對父母的語氣和情緒,孩子是那麼敏感,所以,在生活中,請儘量不要對孩子帶著壞情緒說話,而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軟語溫言。
有些父母好像從來不會讚美孩子,他們覺得那樣會讓孩子驕傲,只有時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斷進步。殊不知,你們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像一隻利劍,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過孩子來破除自己的焦慮,甚至變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為學歷,導致事業無法進步的,就指望孩子考到高學歷;因為窮困,在別人手下忍氣吞聲的,就盼著孩子發大財;因為當小老百姓處處受挫的,巴不得孩子早點仕途得意。
父母以為自己這是恨鐵不成鋼,甚至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卻忽略了這種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消極。他們沒有接收到父母傳遞過來的愛,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還有不認同。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一直學習,學習如何好好說話。
1.信任的語氣
父母和孩子是最親近的人,彼此應該互相信任,毫無芥蒂。
應該少一些譏諷,多一些認同,少一些打擊,多一些肯定。
2.尊重的語氣
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在平時的對話中也要採取平等的態度,任何輕視、命令、控制的語氣都會引起孩子的對抗。
用對待朋友的語氣去說,用平等、尊重的語氣去說,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就會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3.鼓勵的語氣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被認可、被鼓勵,才有信心表現得越來越好。
多鼓勵,多讚賞,滿足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培養孩子面對困難的樂觀與勇氣。
好好說話這一課,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用心上好。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