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黏人的問題,做媽媽的應該深有體會。曾有媽媽提問:寶寶特別粘人,而且只粘媽媽一個人怎麼辦?引起了特別多的共鳴。
這位媽媽表示,因為孩子黏人,自己不能上廁所、不能吃飯等等,只要離開孩子的視線,孩子就哭著找媽媽,只要媽媽在,肯定不會找別人,一定要和媽媽在一起,還要抱著,否則就會哭鬧不止。
我們家兩個孩子小時候也是這樣,特別費媽。
大寶兩三歲的時候,坐公交車回老家,結果到了車站,人太多,我們準備換個車站,要走很長一段路。剛走到半路,大寶就開始煩躁,要求抱,還非要媽媽抱,我的胳膊都累麻了,也不能找別人替。
二寶2歲多的時候,帶他到公園玩,往回走的時候,他可能又累又餓又熱,不想坐推車,非要媽媽抱。要走一段長長的路才能走出公園,我累得腰酸背痛。
爺爺和爸爸想來背他、抱他,他都不肯,只允許媽媽抱。大家都說,是因為太喜歡媽媽了。之前,我比較認可這個觀點,在媽媽抱這件事上,可能是因為在媽媽的懷抱里才有安全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原始本能。
但是孩子的黏人,不僅體現在讓媽媽抱這一件事上,而是體現在數不清的其他事情上。
比如,讓媽媽讀書、哄著睡覺、一起出去玩、和媽媽挨在一起吃飯、和媽媽一起刷牙、讓媽媽給自己洗手等等。沒有人可以代替媽媽做事,媽媽的時間被孩子完全占據,沒有了個人自由。
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太愛媽媽,但是沒有從媽媽那里得到足夠的愛,心理需求沒有滿足的情況下,就會特別黏人,依賴媽媽做事。
這個觀點放在大寶身上,我也是認可的。大寶小時候,我工作特別忙,3歲前,他有很長的時間都和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即使回到我的身邊,我早出晚歸,也基本沒有相處的機會。
所以,大寶的心理需求是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
但是,二寶就不同了,我們幾乎沒有分開過,母乳喂養到2歲多,每天都能哄睡、讀書、陪玩,進行各種陪伴。
按理來說,二寶的心理需求是得到極大滿足的,但為什麼表現還是和大寶一樣,還是喜歡黏媽媽呢?百思不解。
直到看到《可怕的兩歲》中的分析,我才明白真正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父親排斥反應綜合征」,就是孩子總是排斥媽媽之外的人,孩子喜歡讓媽媽幫自己做一切事情,而不允許別人參與自己的生活。這不是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是因為他能控制媽媽。
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對孩子有求必應,可以說是孩子的首席仆人,而爸爸等其他人很少參與孩子的生活。
所以,孩子對媽媽非常熟悉,知道怎麼去控制媽媽,讓媽媽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讓自己感到開心。
比如一哭鬧,媽媽就會過來安撫,他的目的就達到了。然而,孩子和爸爸不熟悉,摸不透爸爸的脾氣,不知道怎麼控制爸爸。因此,孩子會做簡單的事情,選擇讓媽媽做事,而不是爸爸。
如果我們再錯誤地認為沒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去迎合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要求就會永無止境。你給孩子的越多,孩子想得到的就越多。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兩三歲了,可以判斷一下自己是否存在和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卻還是黏人的情況!不要自責,是你付出太多,過度關注孩子,沒有及時找人分擔。
那應該怎麼辦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要找一個孩子情緒良好的時間,跟孩子說:以后,媽媽不會每件事都能幫你做,爸爸會給你做一些事情,像穿衣、吃飯、洗澡等等。
跟孩子說的話盡量簡短,讓孩子能獲取關鍵信息。
孩子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拒絕接受下一步的做法,我們也不要妥協,也不要期待孩子一聽到就會馬上乖乖配合,只是表明態度而已。
可能存在一直是一個人帶孩子的情況,這也沒關系,就把一些任務交給孩子做,讓孩子獨立起來,這樣可以減輕負擔。
給孩子創造一些能獨立做事的條件,比如自己刷牙的時候,身高不夠高,夠不到水池,就放一個穩定的板凳,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刷牙。孩子不會擠牙膏,可以使用帶泵頭的牙膏。
優先挑選孩子能自己做,卻總讓人幫忙的事情,讓孩子先獨立做起來。比如穿衣服、吃飯、疊衣服等等,孩子做熟練了這些事,以后能做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給孩子一個計時器,設定一個獨處時間,比如30分鐘,這段時間不能打擾媽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開始不希望改變,會哭鬧、打滾,用各種辦法表示抗議,這很正常,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很溫柔地告訴他: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這是你應該學會的事情,媽媽不能替你做。
孩子被理解,又看到我們的堅定,會嘗試接受改變,努力學習自己做事。
萬事開頭難,堅持做幾次就好了。
寫在最后:
孩子黏人,總依賴媽媽,可能不是你想象的原因,比如孩子愛媽媽,孩子獲得安全感,別高興太早。當然也不一定是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也別太自怨自艾,可能是因為孩子在控制你,要及時抽身,找人協助或讓孩子獨立。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