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姐姐家里玩,飯后大家都去收拾碗筷的時候,外甥很自然地拿起手機玩游戲。
等我們聊完天準備回家,姐姐才突然發現,孩子已經在臥室玩了很久了。于是她大聲喊道,別玩了,把手機給我!
外甥卻一邊玩一邊回道,我玩完這一局,就十分鐘。
我姐脾氣瞬間就上來了,不由分說走過去,一把搶下手機,對著外甥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外甥橫眼瞪著地面,憋著一肚子怒氣,坐在床邊不吭聲。
其實我們知道,姐姐之所以這麼氣急敗壞,是因為外甥經常說「再玩10分鐘」,但十分鐘過后,他又推脫:「再玩這一局。」
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姐姐自然就沒有耐心了。
姐姐這樣的方法,雖然簡單粗暴奏效,但若長期下去,只怕孩子還沒到青春期,她就完全管不住了,孩子會叛逆嚴重。
對于孩子玩手機,很多父母都感到頭疼,有沒有好的方法,能讓孩子自律,自覺控制好玩手機的時間呢?
一:「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這兩種回答傷孩子最深
對于孩子無節制地玩耍,我們通常會有兩種回答。這兩種回答,其實傷害孩子最深。
①第一種,直接奪走手機說「不行」
很多父母脾氣一上來,下意識的反應都跟我姐一樣,直接奪走手機,然后大聲呵斥、指責或者滔滔不絕講道理。
孩子怎麼就不明白我們的苦心呢?他的作業做完了嗎?眼睛不痛嗎?就只知道玩,不學習了嗎?
一想到這些,我們就氣不打一處來,發脾氣在所難免。
《全腦教養法》一書講到,當我們用權威讓孩子服從時,會觸發孩子的下層大腦,憤怒和不公平的感覺就會充斥在他的大腦中。
外甥雖然默不作聲,但他的腦海里,絕不會這麼認為:「媽媽罵得太對了,我真后悔,我不應該這麼做的。」
他想的多半是:「憑什麼?我就玩一會兒手機你都這麼激動,我同學經常在家玩,也沒有什麼啊,再說平時你在家也沒少玩手機,我也沒說你啊。
你就是不喜歡我。」這樣的想法積累多了,情緒得不到疏解,孩子就會缺乏對負面情緒的感知力。當他以后出現負面情緒時,往往是感覺到無助、驚慌或者羞恥。
孩子長大后,也很難發展出共情能力。而且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他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或者是自暴自棄的心理。
不用到青春期,這樣的孩子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②第二種,妥協說「好吧,待會記得給我啊」
當孩子說出我繼續玩十分鐘的時候,我們常常在下意識中會有另外一種選擇:妥協。
我們會猶豫一下,但最終還是回答:「好吧,再玩十分鐘就不能玩了。」
但是,經常這樣做的媽媽,有沒有一種感覺:孩子往往很難履行自己的約定?等你去收手機的時候,時間可能已經過了半小時了。
這是因為,我們經常妥協,其實就是告訴孩子:「你還沒有觸及到我的原則和底線。 」
孩子在一次次地試探中了解到,原來媽媽制定的規則可以打破,可以不遵守。這樣孩子很難在內心建立對規則的敬畏,也會慢慢失去規則意識。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書提到,如果孩子在試探界限的時候,父母并沒有明確的態度,或者一再后退,孩子就會不斷越界。
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很難按照正確的路線發展。正因為沒有規則,他才會迷茫、沒有方向和缺乏自控力。
二:我們可以這樣幫孩子
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在面對好玩的手機游戲和動畫片的時候,很難自己控制時間,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來幫助。
①設定規則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給孩子灌輸一些規則意識。日常生活的小事,就是最好的教學場景。
在孩子要玩手機前,我們就要和孩子約定好,比如手機只能玩30分鐘,30分鐘后孩子要自己主動將手機收起來。
如果超過了30分鐘的限制,那麼就要接受「懲罰」。懲罰不是打或罵,且一定要在孩子也同意的情況下執行。
比如孩子違規一次,那就2天內不可以再玩手機,或者下次再玩時,就得縮短看手機的時間。
一旦制定了規則,我們一定不能讓步,不要心想著「這次就算了吧」,而要堅定地執行。因為若孩子知道,規則是可以打破的,那麼下次,他還會抱有僥幸心理。
而若你的態度是和善而堅定的,那孩子就會知道,不管怎樣都得遵守規則,他也就會自覺起來。
如果孩子對時間沒概念,那我們可以和他一起踐行規則。比如提前提醒他:「還有十分鐘哦。」到了時間后,主動收走手機。
規則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剛開始肯定會不停地試探你的底線,但你若堅定,時間長了,自然會收獲一個守規則又懂事的孩子。
②幫孩子培養自控力
如果孩子有自控力,那麼媽媽就無需擔心孩子玩手機的事情,因為玩手機只是他暫時的消遣而已,他有足夠的能力控制玩游戲的時間。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呢?
●孩子承擔邏輯后果
《正面管教》提到一個詞——邏輯后果。就是孩子做某個決定,他要承擔這個決定帶來的后果。
孩子要玩手機,那讓他自己決定玩多長時間。但你要告訴他,在某個時間點,必須洗漱及關燈睡覺。
如果孩子玩游戲晚了,他的作業沒完成,就得承受錯誤決定的后果,比如遲到、挨老師批評等。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從邏輯后果中學習到的,遠比父母不停講道理來的多。
●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研究發現,當孩子相信自己差勁時,他們便會認為犯錯誤是因為自己能力差,所以只能認命;相比之下,當孩子相信自己能行時,他們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上。
卡羅爾·德韋克把后者稱為「成長心態」。
若想要孩子擁有「成長心態」,我們就需要將日常的話語,從簡單的贊揚和指責,改變為對孩子具體做法的鼓勵。比如:
「我看到你考前每天都努力復習,還認真做筆記,所以這次你考得很不錯。」
「你玩手機,到時間就自己放下了,都沒用我來提醒你,我很喜歡你這樣。」
「你本來還想玩一局游戲,但看了時間發現只有幾分鐘了,所以你選擇玩別的。我很欣賞你這樣做計劃。」
通過這樣鼓勵的話語,孩子逐漸就培養出了「成長心態」,做事更加有積極性,也有了自控力。
當孩子再玩手機時,我們也就不需要擔心了。
當孩子說「媽媽,我再玩十分鐘」,你會怎樣回答呢?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