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萌生金錢意識,父母若只會「哭窮」和避而不談,會讓他一生遺憾。
參考以下幾點方法,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孩子以后才能更幸福。
假期旅行結束了,回程剛上飛機,兒子就問我:「媽媽,這個座位太小了。我看到前面有的座位很寬敞,我們為什麼不能坐那里?」
我告訴他:「那里是頭等艙,我們這里是經濟艙。」
聽到我的話,兒子又試探地問:「那我們為什麼不坐頭等艙,是因為我們家很窮嗎?」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會被問到關于金錢的問題。
比如我們家有多少錢?
什麼時候全家可以去度假?
為什麼別人家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如何解答孩子的疑問,不僅彰顯著父母的智慧和遠見,更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三觀。
愛哭窮的父母
養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亂花錢,會刻意裝窮,告訴孩子:「我們家沒錢。」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認為:
「父母告訴孩子家里缺錢,比不上別人,實質上是在灌輸貧窮感,它會讓孩子心理上背負自卑和愧疚。」
看過一個網友的自述。
中學時,媽媽讓她去買糖葫蘆,她買了一根山藥豆的,比山楂的小,還貴五毛錢。
拿回家后,父母罵了她一個多小時:「就知道買亂七八糟的,也不看看咱家配不配!」
那一刻,不到十歲的女孩,被一種難以訴說的負罪感壓垮了。
長期被暗示「家里很窮」的她,慢慢變得自卑、壓抑。
她說:「從小到大,缺錢的窘迫感,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我不敢逛商場,不敢交友,不敢結婚,更不敢生孩子,擔心養不起。」
其實,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哭窮。
孩子多花了五毛錢,家里會揭不開鍋嗎?不會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懂得掙錢的不易,學會節儉。
但這種做法也會讓孩子產生誤解:我們家是不是真的這麼窮?還是我比不上別的孩子?我不配擁有更美好的東西?
父母一味地哭窮,帶給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伴隨一生的自卑。
朋友斌子,自己開公司,每年幾百萬的效益,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但他根本不「會」花錢,給孩子報興趣班舍不得,給妻子買化妝品舍不得,全家出門旅行舍不得,好友介紹投資項目舍不得……
他說自己不是沒錢,只是以前窮怕了。
小時候,父母跟他說過最多的就是:「咱家太窮了,養你不容易。」
有一次他生病了想喝可樂,媽媽只給他一個人買了,還說:「你喝了這杯可樂,咱家中午就沒有肉菜了。」
幾十年過去了,他現在有很多錢,但只有把錢攥在手里,他才踏實。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說過: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那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哭窮教育下的孩子,即使變得很富有,內心依然匱乏。
他們不敢追求更好的生活,就算是花錢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拓寬自身視野、投資孩子教育,他們也會猶猶豫豫。
是父母的哭窮式教育,限制了孩子看世界的眼界和格局。
不談錢的父母
養不出三觀正的孩子
也有的父母覺得談錢太俗,總是敷衍孩子:「什麼錢不錢的,小孩子管這麼多干嘛。」
教育家默克爾說過: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不談錢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表姐家庭條件一般,但給孩子花錢從不猶豫,孩子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
有一天,我替表姐去學校接外甥女,然后帶她到蛋糕店解決晚飯。
只見外甥女從一排排食物架上拿了七八種面包,還有各種餅干、果醬。
我勸她:「拿兩三樣就夠了,這些保質期就兩三天。」
外甥女理所當然地說:「但我都想吃,吃不完就給媽媽。」
表姐回家后看到滿桌的零食,她跟我反思:
「之前覺得在家談錢,孩子會變得財迷。
現在倒好,不跟孩子談錢,她也越來越不懂事,不知道掙錢有多難。 」
確實,長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的孩子,看不到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在他們的眼中,想要的理所應當就該得到。
孩子金錢感的匱乏,暴露的是父母金錢教育的缺失。
研究證明,孩子的財商萌芽期在3到6歲,形成期在6到12歲。
在萌芽期,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跟孩子談錢,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長大自然就會明白什麼是金錢了。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提到: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近些年,很多新聞都在討論年輕大學生深陷網貸,他們借錢買iphone、化妝品和奢侈品,最后無力償還。
還有未成年人打賞主播、游戲氪金,少則幾萬,多則百萬,有些孩子用的甚至是家人的救命錢。
這些悲劇的根源都是父母羞于談錢,導致孩子對金錢的概念十分模糊,更不懂得金錢的價值。
只有了解金錢來之不易,孩子才會明白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是生活富足。
窮養富養不如
培養孩子「財商」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認為:
「大部分人之所以總感覺不幸福,是因為過分重視金錢。
如果孩子從小能擁有健康的金錢觀,便容易獲得幸福的心態。」
窮養富養,不如培養孩子財商。
怎麼做?父母可以參考以下三點。
1. 誠實回答孩子的問題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
那一天面對兒子的問題,我沒有逃避,沒有賣慘,也沒有夸大。
我認真地對他說:
「我們家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爸爸媽媽努力工作賺來的錢足夠承擔我們的日常開銷。
我們也希望你能明白,錢是一種稀缺資源,應該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父母一定不要打擊孩子的熱情和希望,因為安全感的來源,不是錢,而是無條件的愛。
無論窮富,父母都可以營造出輕松舒適的家庭氛圍。
面對孩子的需求,能滿足時就痛痛快快地滿足,不能滿足時說出真實原因,而不是直接否定他的欲望。
當孩子知道自己值得被愛,并學著珍惜擁有的一切,他才會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2. 給孩子零花錢,從他會加減法開始
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寫道:
「零花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和儲蓄,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財商,從定期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開始。
當孩子有錢可花時,他才能學會比較和規劃。
看過一個街頭采訪。
記者問小學生們:「你覺得誰最有錢?多少錢算有錢?」
他們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學校校長,我覺得他有一個億。」
「我爸最有錢,他一個月100多。」
「零花錢一般是禮拜一發,一發就是幾千萬。」
對于孩子而言,1和10000都是數字,沒什麼區別。
只有當孩子發現自己一天零花錢買不到一件蜘蛛俠衣服時,他才會意識到衣服是比較貴的,而餅干是相對便宜的。
給孩子零花錢,財商教育專家建議父母遵守固定金額、固定時間的原則,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摸索出正確花錢的方法,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3. 告訴孩子,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財商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幫助孩子掌握提升幸福的能力。
還記得大學聯考狀元龐眾望嗎?
他家徒四壁,父親患有疾病,母親是殘障人。
大家都以為龐眾望會被貧窮所拖累,但我們看到,他在父母的支持下努力讀書,憑借自己的力量走了出來。
龐眾望的父母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們用滿滿的愛意和為人父母的智慧,托舉孩子去看更寬廣的世界。
這才是真正有遠見的父母。
他們會告訴孩子,不必因為「窮」而自卑,眼下的生活是暫時的,而未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過上富足的生活。
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說:「教育要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
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不是大量的金錢,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父母一味地哭窮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們無力改變生活;
父母避不談錢,不僅澆滅了孩子想要參與家庭事務的熱情,也錯失了給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良機。
而掌握教育智慧的父母,不消極,不抱怨,擺正心態,正視問題。
同時,為孩子塑造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教會孩子自尊自強,積極陽光。
這些,才是父母送給孩子受益終生的禮物。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