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曾說:「在所有動物中,男孩是最難馴服的,因為他們尚無法調控其身上理性的源泉。」
家有男孩的父母對這句話應該都深有同感,我們在養育兒子時,經常會感覺到心累,他們調皮、好動、攻擊性強,一不小心就惹是生非,叛逆起來讓人分分鐘想要爆炸。
然而,大家要注意:男孩是一朵晚開的花,我們不要急著去抱怨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女兒一樣懂事,而是要耐心給予其四種養分,想必他們未來多半能成大器,給父母意想不到的驚喜。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1、愛的養分
很多父母都誤以為,男孩從小要學會的是勇敢、責任等男性特質,為了鍛煉他們的男子氣概,不允許男孩流淚,不對男孩表達愛意。
擁抱、愛撫和親吻,似乎只是女孩的特權,在男孩那邊很少看見。
殊不知,其實男孩也需要愛的養分,比起冰冷冷的教條規矩,他們早期更需要從父母那學習親密、信任、溫暖、快樂。
有研究發現,男孩在三歲以前,內心可能比女孩更加敏感脆弱,如果在這一階段,男孩的情感需求沒能得到滿足,往往會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建立。
教育專家也說過,從小沒學好愛人的男孩,長大后不會變成好的愛人。
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指責、打擊孩子,或者用冷暴力來教育小孩,往往就會導致兒子的性格扭曲,內心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而且情緒也不會穩定。 再者,從小從父母那學習到的親密關系相處模式,將會復刻到他未來和伴侶、和朋友、和家人的相處方式中去。以至于孩子未來也會
用扭曲的方式去愛別人,用愛來折磨別人。
2、尊重的養分
《養育男孩》一書中提到:「如果你只能給兒子一樣東西,那就給他尊重。」
競爭心、自尊心,這是男孩基因里自帶的東西。
研究認為,男孩體內分泌的睪酮素,在增強人的體能和爆發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更加具有攻擊性。而睪酮素含量越高的雄性,競爭意識就越強。
越是如此,越說明男孩需要得到尊重,他們渴望被仰視、男性尊嚴得到滿足。
如果父母總是試圖去用權威控制或者打擊男孩,用高高在上的命令式語氣跟孩子講話,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激發出男性基因里的攻擊性。
最終父母往往會迎來兩個結果:一是激怒男孩,讓他們變得叛逆乖張,處處與父母對著干;二是讓男孩感到挫敗,開始自暴自棄,順從父母的決定,變得懦弱膽小。
而這兩個結局,想必都不是父母愿意看見的,不如反其道而行,學會尊重男孩,鼓勵他們發展出獨立的自我,為個人的成長負責,這樣或許更容易激發出內心的潛能。
從小在父母的尊重下長大的男孩,未來也會更有遠見和格局,自主性強,更容易成大器。
3、肯定的養分
曾經看過一個采訪,有人提出為何男孩似乎更聽體育老師的話,男孩更愿意當警察?
某位學者回答:因為這些能夠更好地讓男孩證明自我,他們會給男孩傳遞一種肯定:我相信你,你會是令我欽佩的人。
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得到肯定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尤其是來自同性的認同,會讓男孩感覺到更快樂,使其更加自信和樂觀,未來哪怕遇上挫折,也能夠堅定自己的目標,跨越這些障礙。
《養育男孩》中有這樣一句話:「千萬不要覺得你家的小寶貝還是個孩子,就是這個男孩,他終有一天會成為一位兼具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父母不妨抱著這個信念,多肯定男孩的優點,鼓勵他們成長為更好的大人。
4、抗擊打的養分
教育學家孫云曉曾指出當下一個亟待解決的「男孩危機」:
現代的男孩正在變「弱」,很多男生已經喪失了陽剛、有責任心等應有的男子氣概,轉而以「陰柔」等示弱性面孔示人。
而造成男孩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父母的過度保護。
如今有些父母,從小就把孩子保護在一個玻璃罩中,從物質到精神上都去富養他們,幫他們抵抗住了外界的風雨。
這種過度保護,雖然讓他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也導致他們失去了抗壓能力,未來進入到殘酷的社會時,一時之間難以生存下去,反而容易出現情緒障礙。
專家指出,很多孩子的童年和成年生活都是割裂的,越是從小活在童話世界的孩子,長大后越容易被現實世界逼退。
尤其是對男孩而言,他們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可能更重,需要從小習慣頂住壓力,學習勇敢、堅韌、不怕吃苦的精神,日后才能扛起重任,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支柱。
總而言之,男孩的未來就藏在父母從小的養育方式中,希望你們都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給予男孩上述的四種養分,用心教育,用愛澆灌,總有一天他們會長成參天大樹。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