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黃磊的微博上看到他發佈的一則生活趣事,是關于他女兒的洗澡事件。內容大致是「昨天晚上我給妹妹洗澡,洗頭髮的時候,她說這泡沫好香,我都想吃它了」。爸爸給女兒洗澡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卻有好幾百人點贊的評論,評論還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爸爸給女兒洗澡,本來就是應該的」,另一派認為「小姑娘已經大了,爸爸還給洗澡,那就是齷齪」,兩派是爭論的火熱朝天。
我想看到這些評論的吃瓜群眾肯定在想為什麼就爸爸給女兒洗個澡而已,為什麼有的人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其實這是有緣由的,那就是「兒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我想好多家長應該都聽過這句話,但是有沒有想過,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它有科學依據嗎?
兒大要避母,這個跟我們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有很大關係:
由于男女長大後所需承擔的責任不同,所以養兒子需要培養責任感和他的抗壓能力。絕大部分小男孩和媽媽都是非常親近的,而媽媽在帶孩子的時候都會操很多心,因此導致孩子不需要做什麼,不需要自己去獨立思考。
我們國家直到現在還有一些地區,依然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很多母親就會特別關注家裡的男孩,甚至可以說是達到了控制的地步。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媽寶男,應運而生,所謂媽寶男就是指聽媽媽的話,總是認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
兒大避母真的很重要。
這個主要是指心理方面,女孩要多和父親溝通、親近,女孩長大以後對幸福的尋找就與父愛具有很大的聯繫。
因為父親是女兒生命中接觸到的第一位男性,導致以後對另一半的要求都會受到父親的影響,如果爸爸能在日常中多照顧關心女兒,對女兒多一份體貼,那女兒就會感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胡慎之老師的《如果父愛缺失》裡面也講到,如果女兒「父愛缺失」就很可能會碰到渣男,因為她沒有體驗過來自父親的愛,在長大以後尋找幸福的時候就容易迷失方向,男人的幾句甜言蜜語,一朵5塊錢的玫瑰,一個廉價的衣服包包,就能輕易把女孩騙走。
生活中的案例我們也能看出,如果一個女孩,從小被父親寵愛著,生活在家庭環境和諧,父親有責任有擔當的家庭,這樣的女孩一般都會表現得非常的開朗,善良,陽光自信,而且不失女孩的可愛;
但是如果一個女孩從小被父親冷漠對待,甚至嘲諷,打罵,這樣的女孩一般都是膽小、懦弱、容易臉紅、不敢和男生交流。
所以爸爸在女兒心中的印象,對她將來對待生活的態度,將來的三觀,擇偶的標準等具有很大影響,這才是我們強調女大不避父的根本原因。
兒大避母,該怎麼避呢?媽媽再跟男孩相處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呢?
媽媽要學會放手,當孩子到了5、6歲的年紀,就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時時事事,把男孩當成小寶寶,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是對男孩最大的惡。
媽媽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男孩將來是要承擔一個家庭的重擔的,從小就要盡可能地培養男孩的責任心,勇氣和擔當,鼓勵男孩成為一個更加獨立,陽剛的男人。
男孩三歲之後,像是換衣服,上廁所,洗澡,這樣的涉及隱私的事情,兒子和媽媽之間都要互相避諱。
如果家裡條件達不到,沒辦法跟孩子分房睡,那也要儘早跟男孩分床睡,如果擔心孩子不適應,可以在大床旁邊,擺一張小床,讓孩子逐漸適應。
男孩小的時候沒有「性意識」,身體也沒有發育太多,媽媽抱抱他、親親他都沒什麼關係。但是,當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媽媽對他就不要有太多親密的舉止,抱他、親他都要注意程度。
不然,有可能會讓男孩感覺很難堪、很尷尬,還有可能因此產生抵觸異性的情緒,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兒大避母」不僅僅要回避母親在生理方面,更重要的則是男孩要在心理上遠離母親,這樣男孩才會更早地獨立。
糖果媽媽有話說:
我們都明白,父母是不可能永遠都能陪伴孩子的,孩子也早晚會有離開父母的一天,而想要自己的孩子在離開父母時能把自己照顧的更好,父母就要學會適時放開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教會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建立他們健全的人格,這樣才是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親愛的各位家長們:關于父母與子女之間也要有「男女有別」,您要是有獨特的見解,歡迎分享給大家哦!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