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遭遇父母對自己大喊大叫的孩子,其實只是表面上服了,但是具心理學家調查,大多數孩子心里其實是并不服氣的。只是他們不說出自己心里的委屈而已,但他們不說卻并不代表他們對父母沒有意見。
據調查:經常被父母大喊大叫的孩子,其實只是表面服了,但是他們的內心會想辦法抗拒父母,并疏遠父母的。這也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選擇沉默寡言,懶得和他們溝通等情況。
其實站在媽媽的角度來說,對孩子大吼大叫不是自己的本意,甚至可以說,是「被逼的」,因為孩子「不聽話、任性、總是叫不聽」。
媽媽無計可施之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大吼大叫,可知這個效果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會讓孩子變的內向膽小,做事情瞻前顧后等
具體要怎麼做呢?
1、 溝通
既然問題主要來自于溝通,媽媽和孩子就需要提升溝通。ADVERTISEMENT
2、多商量、少命令
父母跟孩子說話總是一副命令的語氣,表面一片祥和,但其實孩子心里不會服氣的。有時還會做出過分的事,到時候父母后悔就來不及了。
其實父母可以換一個跟孩子的溝通方法,就會取得一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可以和孩子說:能幫我把衣服遞過來嗎?謝謝等商量的語氣。這樣孩子也會變得心情愉快,聽話起來。
3、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家長都應該鼓勵孩子表達他此時此刻的心理和想法。例如,教會孩子說,「我有點不高興,因為我本來想和艾倫去玩的」
表達情緒,是將來人際溝通的一個常用技巧。幫助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更好的和人接觸。為了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父母應該教會孩子說:「我有點不高興了」,當他鞭打出來也許心里就舒坦了很多。當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被大家知道,就會有大大的緩解。 情緒好了,就會很容易取得孩子的配合。
5、允許孩子說不
當孩子的不愿意分享時,家長們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允許孩子說不,是對他的一種平等與尊重,是認可他有自己的觀念和想法。無論是玩具、食物還是書籍,孩子有權利自己來支配自己的東西。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建議,但是不要干預他的決定。
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還是尊重這個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可以有情緒,有自己想法,有消極的時候。當你愿意接受這一點,他就會在你的接納中,逐步恢復到自我正常發長的狀態。當然,這個需要時間,也需要你的耐心。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