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布妞在游樂場玩時,看到兩個小男孩起了爭執。
起因大概是兩個孩子一起投球,高胖的那個男孩贏了,而矮瘦的男孩不服輸,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嘴里一直喊著:「是我贏了我贏了。」
高胖男孩見此情景,不耐煩地伸出右手食指,朝遠方一指,大聲吼道:「輸不起就不要跟我玩,你tm給我滾!」
這話一出,驚得我下巴都快掉了,如今的小屁孩兒,都這麼豪橫的嗎?那姿勢、那氣場,哪像個3-4歲的孩子,活脫脫就是電視劇里對下屬發飆的霸道總裁啊。
罵人、說狠話,還真不止這一個孩子。游樂場里還有個小女孩,稍有不如意,就兇巴巴地朝媽媽說:「臭媽媽,我打死你。」
我們一直教導孩子要文明、講禮貌,可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后,就像脫韁的野馬,文明話語全不說,說的全是不文明話。
他們的小腦袋子,到底在想什麼呢?
《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到,孩子到了3歲左右,會出現一個「詛咒敏感期」,喜歡講不文明的話語。
孩子最開始的語言發展,是他發現,一個詞語能與一個物體配對。比如叫「媽媽」,媽媽馬上應答「哎」,并且過來回應他的需求。
語言就像有魔法的「咒語」一般,真是太奇妙了!
但語言的魅力又何止于此呢?孩子不僅發現只要他一念「咒語」就有回應,還發現,有些咒語只要一念,別人立馬就有反應,比如生氣、不高興、傷心等。
這簡直比念「吧啦吧啦變」還管用!
孩子發現了語言的力量后,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使用。尤其是那些不文明、會讓人產生強烈反應的語言,孩子尤其喜歡。
于是,孩子華麗麗地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敢惹我?我就罵你。讓我不開心,畫個圈圈罵你。無聊了,接著罵你。
而父母聽到孩子這麼隨意地「出口成臟」,難免會擔心,于是會刻意糾正。但遺憾地是,我們越糾正,孩子使用得越起勁,大有要跟你反著來的勢頭。
其實心理學上認為,當孩子進入「詛咒敏感期」時,說臟話只是他們感知并運用語言力量的一種方式,體驗語言帶來的威力而已。
父母不用太焦慮,可以先觀察,孩子是在什麼情境下,愛說臟話、狠話。
孩子說「狠話」
①表達負面感受
幼兒時期的孩子,一般表達能力不強。遇到委屈,他不會把前因后果給你梳理一遍,然后有理有據地告訴你,他是怎麼回事,希望你能怎麼做讓他感覺好起來。
孩子表達自己的方式,更多的是簡單粗暴,要麼動手,要麼動口。如果打不過,那一定要說得過,至少要氣到你。
所以,他們會用說狠話、臟話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他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但只要說這些話,能讓別人生氣、傷心,這就夠了。
②引起家長注意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陪在寶寶身邊,實則注意力卻在自己的事情上。
孩子的觀察力很強,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后,便開始使用語言的力量來引起你的注意。
有時候天真無邪的話語能逗得大人哈哈大笑,也有可能某些話讓父母指責、糾錯。
③單純覺得好玩,當口頭禪
如今的小孩子,哪怕剛學會說話,他也能把網絡用語學得溜溜的,比如「芭比q啦」「我去」「奧利給」啥的。甚至還有一些簡單罵人的臟話,他們也是張口即來。
孩子看到手機、電視里有人說這些話,他們覺得好玩,也跟著說。而孩子間又最喜歡模仿,一看同伴們都喜歡這樣講,他們不自覺跟著模仿,不管這話是好是壞,就把它當做口頭禪。
面對愛說臟話、狠話的孩子,父母難免會擔心,如果不糾正,孩子會不會形成不好的習慣?會不會對他的品德有影響?
我們若能用對方法,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好解決的。
①冷處理
如果孩子故意說臟話,只是為試探你的反應,那你完全可以冷處理,當做沒聽見。
比如有一陣子,布妞喜歡說「滾」,也不知道她從哪學來的。我剛開始聽到時,確實有些震驚,于是告訴她,這個詞不好,以后不要說了。
可後來布妞發現了這個詞的力量,只要她一說,全家都會過來糾正一下,她反而樂此不疲地使用了。
有幾次她故意笑看著我說這個詞,想看我的反應。我就冷處理,任由她怎麼在我耳邊跟復讀機一樣重復地說,我都當做沒聽見。
她自己覺得沒意思,也就轉移注意力干別的。後來過了一陣,她就徹底把這個詞給忘了。
②用游戲的方式消除情緒
《游戲力》一書有介紹到,當孩子說狠話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可以用開玩笑的方式消除他的負面感受。
比如布妞跟我生氣,說臭媽媽我再也不喜歡你了,再也不要跟你玩了。
換做以往,我可能會跟她置氣,不跟我玩正好,我還樂得清閑。但如果這樣說,孩子只會覺得更加委屈和難過,脾氣也會越發越大。
後來我就喜歡用游戲的方式來跟她互動。比如我會緊緊地抱著她,假裝哀求,不要嘛,我要跟你玩,求求你不要不理我,我會傷心的~
每次都逗得布妞哈哈大笑,她的情緒自然就消除了。
③隔絕臟話源頭
孩子有時候說臟話,單純就是模仿。
比如我前文提到的那個「霸道總裁」,若沒有一兩次的親眼見證,他應該沒有這臨場想象和發揮的實力。
孩子可能是學手機、電視里的畫面,還有可能是學家人的言行舉止。
所以,我們可以留意孩子平時的說話內容,如果有很多臟話是大人平時說的,那我們就要注意,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
如果是手機電視里有這樣的話語,那就換個別的節目看,阻隔源頭。
④用美好的詞句回應
當孩子把臟話當口頭禪時,我們可以用美好的詞句來回應,無意識引導孩子關注更好的話語,改變口頭禪的內容。
比如有一陣子,布妞張口就喜歡說「媽」后邊加個不文明的用語(我和寶爸都不說臟話,真不知道這些話她從哪學的)。
繪本掉地上了,她會說這個詞;買了新玩具,她還會說;有好吃的,她照說不誤。
後來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就刻意用別的詞語回應。
比如玩具不見了,表示驚奇,我就會說:「哇,你的布娃娃去哪了?」
有好吃好玩的,表示興奮,我會說:「太好啦,有這麼多好東西。」
表情夸張、情緒到位,孩子一看,原來這個更好玩。于是,她的口頭禪不知不覺就改變了。
「詛咒敏感期」一般不會持續太長,可能幾個月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不說了。但如果我們刻意糾正、指責,反而會讓孩子更加關注這些語言的力量,從而養成愛說臟話、狠話的習慣。
所以說,孩子說狠話、臟話時,我們的第一反應,真的很重要。可以冷處理,如果實在無法做到不回應,那我們就用其它幾個方法,引導孩子做個「文明人」。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