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帶孩子去超市,逛著逛著,人群里突然傳出一陣小朋友撕心裂肺的哭聲。
原來,孩子看上了一個仿真挖掘機玩具,但要3000多塊,大人不愿意買。
「你要再耍賴,以后我都不帶你出來了!」
孩子在地上嚎啕大哭、撒嬌打滾,媽媽怒氣值一下拉滿,大吼道。
隨著周圍投來若有若無的目光,孩子爸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就拉了拉妻子,小聲說道:
「不行給他買吧,就這一次,這麼多人看著呢!」
雖然孩子一直在哭,但媽媽仍絲毫不松口,直言:
「今天老娘和他杠上了,說不買,就是不買!」
過了一會兒,媽媽失去了耐心,冷著臉直接走了。
寶爸只好把在地上的孩子抱起來,小跑著跟上媽媽的步伐。
小家伙被爸爸抱在懷里,依舊忍不住地啜泣,看得出來,這次確實傷了心。
作為家長,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類似經歷,面對孩子的要求,似乎只有買與不買兩個簡單的選擇。
但實際上,這其中藏著關乎孩子成長的大學問,直接拒絕是下策,馬上滿足更是下下策,都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我是北方人,每年冬天,熱氣騰騰的火鍋都是家里餐桌上的常客。
今年也不例外,前段時間我還特意邀請了幾位同事來家里,來了一次「火鍋party」
菜和肉被投入沸騰的湯底中,大家開心地聊著天,坐等享受美味。
可有位同事卻迫不及待,只要盯著鍋再次沸騰,立刻就會投入筷子,直接著急地放進嘴里,隨意地嚼兩下,就咽進肚子里。
這麼快的進食節奏,我有些不適應,被燙了舌頭,就開玩笑地說道:
「你怎麼吃這麼快呀?不燙嗎?」
同事匆忙停下筷子,不好意思說道:
「習慣了,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吃得慢飯就沒了。」
後來聊過之后才知道,因為童年時總是得不到滿足,使他現在不僅吃飯速度特別快,而且還很喜歡占小便宜,在錢上面也是如此。
雖然明知道這樣不對,但根本改不過來,他對此也很苦惱。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孩子提出某些物質的需求,我們卻一直拒絕,得不到滿足時,很容易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匱乏感的人。ADVERTISEMENT
長大后,不是變得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任何東西,就是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
即便自己不需要,也一定要擁有,最終一生匱乏。
教育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小時候,孩子只是要一個奧特曼玩具;
青春期,孩子會要價值成千上萬的衣服;
長大了,孩子會要安身立命的房子、車子。
永遠索求無度,永遠欲壑難填。
很多家長習慣了為孩子傾盡所有,滿足一切要求。
但毫無節制地滿足孩子,這不是愛,是傷害,是在毀掉他。
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孩子日益增長的欲望,悲劇是必然的結果。
我一直認為,每次遇到親子問題,其實都是教育的好機會。
孩子想要「買買買」,也是如此。
換一種思路,當孩子提出物質方面的需求時,不正是我們培養其消費觀的好機會嗎?
一檔綜藝節目中,女兒給小S打電話請示,想要買一件上千元的潮牌衣服。
出人意料的是,小S當場「炸了毛」:
「她才13歲,買什麼一千塊以上的衣服!」
電話中,小S展開了對女兒的教育,表示小孩子沒必要用奢侈品,花錢不能大手大腳,不能胡亂消費云云。
與成人類似,孩子每次買東西的出發點也會各不相同。
可能有時候是因為「攀比」,有時候是單純地因為喜歡,有時候則是真的需求。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幫孩子分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幫其弄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別。
對孩子那些出于「攀比」、為了滿足自身欲望而想要購買的東西,一定要酌情考慮。
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該滿足就要滿足。
只有抓住機會,培養孩子健康的消費觀念,才能使孩子合理消費,明白財富的來之不易,避免肆意揮霍。
結語:
教育孩子重在細節,簡單的「買與不買」,也蘊藏著為人父母的深刻哲學。
當孩子提出購買要求時,希望大家能夠抓住機會,培養孩子健康的消費觀念,這才是真正的「上策」。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