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同事李偉跟我說了一件事情。上周末他帶兒子坐公車去上補習班,10歲的兒子在擠上公交車之后,忽然問了他一句:「爸爸,為什麼我們家沒有車?我們班里的同學,有一半以上都有小轎車了。」
李偉愣了一下,沒想到兒子會突然這樣問。其實李偉家庭條件一般,但如果要湊錢買一輛車還是能做得到的,只不過一直沒有這個需求,所以沒有付出行動。
李偉問道:「妳覺得我們家需要車嗎?」兒子想了想,搖搖頭說:「我只是覺得,有車更有面子。」李偉應道:「孩子,人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不用靠房子車子。在我看來,車子只是一種工具。需要就買,如果不需要就不買。我們家之所以沒有,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現在還不太需要,妳認為呢?」兒子聽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從此以后沒有再提到這個問題。
聽完李偉的講述,我由衷的為他點了贊。在我們周圍,許多家庭中都會發生類似的事情。畢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車輛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不再是一種奢侈品,成了一種生活的常見品。但畢竟還有不少家庭沒有購置車輛,所以,孩子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個時候家長如何回答很關鍵,直接會影響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父母要告訴孩子以下幾點。
孩子,我們家沒車,是因為我們不需要車。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家里有沒有車,關鍵看需不需要。正如前面李偉說的那樣:車輛只是一個工具,本身不代表什麼。不要把車輛提升到能帶來地位和面子的高度,這樣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讓他們追求物質,而這條道路是無止境的,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孩子,我們家沒車,是因為經濟條件還不允許。
有的家庭確實經濟條件不理想,或者父母目前手頭緊張。如果孩子這樣問,父母也不用顧忌,可以跟孩子解釋目前家里的情況,相信孩子是能夠理解父母的。只要父母本身不卑不亢,不把車輛看得那麼重要,孩子也能感受到這種心態,所以也會覺得無所謂了。
最怕家長本身心理有想法,自己覺得抬不起頭來,那樣就會更加影響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家窮,買不起車,所以在同學面前丟臉,甚至因此影響學習和生活,那樣就很不值得了。
未來的一切要靠自己。
家長還要告訴孩子:未來的一切要靠自己。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孩子如果想要有車輛,可以長大之后,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不能事事依賴父母,也不能在家庭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讓父母增加負擔。
相信父母只要能夠對孩子說明這幾點,他們一定會理解的,也不會再糾結這個問題了。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