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大家投票選出最讓家長苦惱的教育問題,我猜,「孩子太磨蹭」估計能進入前三名吧。吃飯要催、收拾玩具要催、早上送幼稚園要催、睡覺也要催,天天往復迴圈,每次催到最後就忍不住爆發了。很多家長都為此頭疼不已,無計可施。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磨蹭的毛病,也許是因為你總是在背後事無巨細地為他整理收拾。
孩子收拾玩具慢,你經常把他打發走,自己收拾了。
孩子穿衣服磨磨唧唧,你趕緊幫他穿好。
孩子寫作業慢,你就大包大攬幫孩子做一部分。
01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找到了我,還沒打完招呼她就開始抱怨兒子的種種「惡行」。
孩子已經讀五年級了,個子都比媽媽還要高了,但是「他總是丟三落四,什麼都要我操心」。
做什麼事情都要催,「起床要人催、吃飯要人催、出門要人催、寫個作業要人盯著,可沒寫三分鐘就嚷嚷著要上廁所……」
媽媽越催,孩子越拖拉,似乎成了一個「閉環」。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孩子的問題,他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但母子倆的相處方式讓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儘管孩子的身高已經高過她了,但在媽媽的眼裡他仍然是一個「寶寶」,她恨不得用自己的羽翼牢牢覆蓋了孩子的一切,從早上起來穿什麼衣服,到回家作業如何安排,她事無巨細,一一操心。
這樣被細心保護起來的孩子,怎麼會有獨立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呢?
孩子做事越來越拖拉,沒有自主性,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長問題。
02
媽媽像是一顆大樹,而孩子是大樹旁的一顆小樹苗,太操心的媽媽像是大樹為小樹苗遮住了所有的風雨,但同時也遮住了它的陽光,小樹苗自然變得羸弱。
母愛是一種天性。做媽媽的總是擔心給孩子的不夠多,不夠好:晚上睡不好就怕孩子冷了或熱了;上了學,擔心生病了或是和小朋友鬧矛盾了……
老師佈置的作業,結果轉眼就忘,因為孩子知道,自己不把作業記下來,回到家媽媽會幫忙安排。
自己的書包從來沒有主動收拾過,因為孩子知道,自己磨磨蹭蹭,媽媽看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幫自己把一切都做好。
當孩子接受了這些習慣,漸漸地就會喪失思考與動手的能力。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媽媽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做了什麼,而不是糾結自己為孩子做得夠不夠多。
當你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並在孩子的實踐過程中悉心指導,慢慢地會發現,你要做的事會越來越少,因為孩子已經養成了自己獨立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媽媽來說,學著當一個甩手掌櫃,也是一種智慧。
強勢媽媽的幾種常見做法:
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的一切活動都要向她彙報且必須經過允許才可以做,事無巨細的干涉孩子的學習、生活,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一定要遵從。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孩子剛放學回到家,媽媽就開始催促孩子去洗手、去喝水、去吃水果,當孩子表示,現在不想喝水的時候,媽媽立刻開始嘮叨,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數落孩子種種迤延癥狀,做什麼都慢慢吞吞的,整天搭拉著腦袋,都不知道他到底想幹嘛。
媽媽對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對工作,對上司及下屬。
媽媽要求太高,孩子難以達到要求,而又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唯有用消極的態度對待。
一個健康的家庭裡,父親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
「老公,你可以幫我擇菜嗎?」
「好的,等我打完這局遊戲。」
然而……
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
媽媽已經做好了飯,但爸爸還是坐在那裡一動沒動。
你偷的懶,孩子都看在眼裡。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父母的任何一方。爸爸代表著力量、行動,相較于母親的細膩、溫柔與安穩,爸爸以他們固有的男性特徵,諸如獨立進取、堅毅果敢、合作、自信心等影響孩子。
因此作為父親,一定要時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傳達給孩子正向的優秀品質,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教育不是學校的責任,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學校和家庭共同的作用,爸爸媽媽在家庭生活中總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請適當的放手,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磨蹭、不聽話」的標籤。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傳遞樂觀、積極的正能量。
03
「懶媽養出勤快孩子」
經常有家長一看孩子快遲到了,就焦慮的一邊抱怨,一邊幫孩子餵飯、穿衣服、收拾書包。孩子收拾玩具慢了,就總會說「去去去,別添亂了」,然後幫孩子收拾。
其實這樣適得其反,媽媽們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孩子會認為自己拖拉的後果就是不用做了,反正媽媽嘮叨完就會都替我做好的,自然就很磨蹭了。
媽媽們別太勤快,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既要做到懶得說(不要催促抱怨),也要做到懶得動(讓孩子收拾)。你懶一點,孩子就勤快一點。
家長別包攬,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
孩子早上上學磨蹭,我們不斷的催促他,初衷是為了幫他避免磨蹭的後果:遲到被老師批評。在我們的催促下,每次總是有驚無險,表面看,我們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試著提前建議他幾點幾分出門比較合適,到時間就在門口等他,等他收拾好了再出門。
這樣做會不會上學遲到?也許會,但那是他必須承擔的後果。挨幾次老師的批評,他就會知道著急了,孩子慢慢就會對什麼時候出門心裡有數了。
孩子們都是很聰明的,只有在體會到磨蹭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才能自覺自願地快起來。既然拖拉也無法逃避,還不如迎面速度解決,再痛快做自己想做的事。
國外某項研究發現,對于3-4歲的孩子,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並在他完成後及時表揚,可以促進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之前,小川把橡皮泥放進模具裡製作蛋糕,怎麼也拿不出來。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幫助他,要求他自己想辦法。最後,他還真的想出辦法了,用另一塊橡皮泥把模具裡的橡皮泥粘出來了。當時我立馬狠狠地表揚了他。後來他在學校教其他小朋友這樣做,也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表揚。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小小的「鼓勵+表揚」中,孩子漸漸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改變催促方式
許多家長,上輩子可能是監工,喜歡給孩子發號施令,強令孩子執行。
網路上曾有首一夜爆紅的《媽媽之歌》,歌詞全是媽媽「快點,快點」的催促,也是家長們的真實寫照。
沒有人願意當提線木偶,孩子也如此。他們反應不一,可能無奈,可能生氣,可能抵抗,但無一例外的是動作越來越慢。
所以,家長可以改變方式,給孩子更積極更柔和的指令。
比如,調好鬧鐘,約定時間,提前語言上提醒「還有5分鐘,就要關電視了哦」、「再玩十分鐘就睡覺了」。
或者用「你做好什麼,我們就可以怎麼樣」的模式:「你如果快一些穿鞋,今天我們去幼稚園就能第一名」、「你寫作業快一點,我們就能玩一會遊戲」……
知乎上有個寶媽,晚上會帶寶寶去社區值班室拿快遞。回來時,寶寶各種亂跑,不肯回家,要抱起他,就鬧小情緒。
寶媽于是在前面跑,讓寶寶在後面追;或者躲貓貓,跟寶寶說「你看媽媽在哪」,寶寶就會朝她跑過去。
沒有居高臨下的催促,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就能達到目的。
獅獅媽有話說:
央視紀錄片《鏡子》裡說過的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我們不能只看見孩子的拖拉,而不自知為人父母還需要補上一課。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節奏裡快樂長大,所有父母都能在育兒的過程中邂逅豐盛與美好。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