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走了。」
「快走吧,孩子自己玩呢。」
「我跟孩子說一聲。」
「跟她說你還能走嗎?」
媽媽悄悄地關上門,走了。
這樣的對話熟悉不熟悉?
3歲前,父母為了不讓寶寶哭鬧,不跟寶寶打招呼直接離開,等寶寶發現父母「不見了」時,就會產生恐慌、害怕的心理。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安全感缺失。
當媽媽再次出現的時候,孩子很開心的同時,也害怕媽媽再次「消失」。孩子表現的行為,就是越來越粘著媽媽。所以,孩子粘著媽媽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孩子的安全感不夠造成的。
另一種讓寶寶缺失安全感的行為是:用言語「嚇」寶寶。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理你了。」 「你要是……,媽媽不管你、媽媽不愛你、媽媽不喜歡你……」
為了讓寶寶快速安靜下來,這樣的話很多家長可能沒少說。
孩子缺少安全感,還有哪些表現呢?
✔睡不踏實。睡覺總是無意識地摸摸媽媽在不在身邊。摸到媽媽繼續睡,沒摸到媽媽就會轉醒,哭鬧。
✔孩子有嚴重地戀物情況。不論白天還是晚上,總是喜歡懷里抱個玩偶。
✔特別認生。遇到陌生人,或者帶孩子去陌生的環境,孩子總是往大人的身后躲。
✔不敢主動和小朋友一起玩。同齡的孩子共處一個環境,很容易玩到一起去。但是有的家長會發現,有的孩子想一起玩,卻不敢上前,更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
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其次就是心理需求,也就是安全感。
如果跳過安全需求,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是很難實現的。相反,如果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夠尋找自我在社會中的價值,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三歲前是父母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年齡段。一旦安全感缺失,想要再次建立良好的安全感,父母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彌補。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可以做的5件事兒
(1) 減少分離焦慮
當父母外出工作辦事必須要離開寶寶的視線時,誠懇地告訴寶寶自己要離開多久,什麼時候回來。不能因為寶寶小,或者不讓寶寶在分離時哭鬧,父母就跳過這個步驟。同時父母要說到做到,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
在幼兒早期的安全感建立過程中,媽媽還可以通過「約定離開」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比方說,媽媽跟寶寶說「媽媽離開1分鐘」(可以告訴寶寶觀察秒針,轉一圈媽媽就回來了)一分鐘后媽媽如實「回來」。培養親子之間的信任,逐漸建立起寶寶的安全壁壘。
(2) 讓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下玩游戲
0-3歲的寶寶大多數的時間是在探索。摳摳這、捅捅那。很多大人因為擔心傷著孩子,就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碰。在這樣的環境下游戲,孩子內心也是焦灼的。
與其擔心孩子受傷,不如把危險的東西收起來,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放松的游戲。
(3) 不說破壞安全感的話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再哭,我就讓警察抓你。」
小孩子還分不清楚大人說的是真話,還是威脅的話。但是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恐懼不安。同時,孩子也會當真。既然強硬的態度和威脅的話,大人已經嘗試,結果證明它并不好使,為什麼不試試「同理心」呢?
「媽媽知道你想……媽媽不同意,讓你很難過。」 「傷心難過的時候,哭是很正常的。
媽媽陪著你。」
雖然寶寶也會哭,但是有媽媽的陪伴,寶寶的哭聲會逐漸減小,慢慢停止。
(4) 看護人盡量保持不變
很多媽媽喂養寶寶到6個月,或者1周歲,返回職場。讓老人幫忙帶寶寶。如果一開始就是由媽媽和長輩共同照看寶寶的話還好,寶寶只需要適應媽媽的離開。
如果開始是由媽媽自己帶。媽媽工作后,再由長輩帶著。那寶寶不僅要適應媽媽的離開,還要適應「陌生」的養護人。這個過程中,寶寶可能就會出現分離焦慮。需要關注一下孩子的身心發展。
(5) 嬰兒時期多做撫觸、多陪伴
撫觸,是一件很親密的事情。嬰兒時期,多給寶寶撫觸,可以促進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同時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
記得二寶剛出生的時候,爸爸給寶寶撫觸。那時候寶寶四肢用力,并不配合。一周后,寶寶似乎掌握了撫觸的節奏,撫觸也順利了。有爸爸陪伴,媽媽外出也沒關系。現在孩子三歲多,孩子和爸爸的親密,并不亞于與媽媽的。爸爸給予的安全感,在陪伴中無聲地建立了起來。
小結:當父母發現孩子粘人的時候,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言語,是否給足了孩子的安全感。再思考如何應變。想成為優秀的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總結,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