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話語,是孩子感受愛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不會好好表達,愛也會變成傷害。
所以,愛孩子,就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
很多家庭都有個傳統的溝通模式:明明可以溫和講述,卻總是反問;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家庭的日常頑疾。
知乎上有個話題,叫「有個不好好說話的父母是什麼體驗」,有位匿名用戶的回答特別扎心:
很多人在和家人的相處中,似乎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對越親近的人,耐心越少;對越熟悉的人,戾氣越重。傷人的話,總是出自深愛之人的口。
尤其是在親子關系中,孩子是權力的弱勢方,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大多時候也只能無可奈何、默默忍受。
在很多親子溝通話題留言區里,那些從小就忍受父母「刀子嘴」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大多對生活不抱有希望、對自己失去信心。
「只要父母有啥不開心的能與我掛上一點鉤就會罵我,這樣的生活早就厭倦了。」「我的家人喜歡數落我、說我一無是處,我感覺世界上就沒有比我更糟糕的人了。」「‘怎麼不去死’,是家里人罵我的時候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當下的表情和語氣,都讓我覺得我毫無價值可言,我分分鐘都想從窗口跳出去。」……
美國心理咨詢專家帕雷夏·伊文斯在《語言虐待》一書里寫道,語言虐待也是一種暴力。
當人在受到語言暴力的攻擊時,情緒的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而沒有人覺得罵一罵孩子是一種虐待,因為孩子們不會表達、不習慣反抗,他們只是哭泣,後來就成了麻木。
于是我們習慣成自然,語言虐待慢慢就被合理化了,甚至還會說孩子「沒皮沒臉」。其實孩子內心里,早已經積攢了太多失望,且一生都無法與父母和解。
(某明星在綜藝節目里,經常貶低兒子)
雖然我們大部分時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刀子嘴豆腐心」式的提醒、「苦口婆心」式的勸說。但是對于孩子而言,他們并不擅長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父母細膩深沉的愛,相反,他們更關注大人直白的語言。
所以,愛也需要合理的表達,否則愛也會成為傷害。
今天虎媽整理了4類話語,這些話,請妳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說。
令人窒息的反問句
「妳自己沒看見啊?」「妳不知道啊?」「我之前跟妳說過多少遍了?」「這樣行不行心里沒點數嗎?」
反問的話語里,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
反問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自己對對方的質疑和否定,同時表現了自己的優越感,所以會給孩子被鄙視和否認的感覺。
這些話每一句都帶著反問,看似是在與孩子溝通,實際上卻在用諷刺和責問的方式給孩子難堪。
潛台詞是:「妳很差勁。」
不妨把頤指氣使的輕蔑語氣,改成更為客觀直接的溝通:
❌「妳自己沒看見啊?」✔「就放在桌上呢,妳看見了沒?」❌「妳不知道啊?」✔「這個事情老師課上都提過了,妳應該要記住的呀。」❌「我之前跟妳說過多少遍了?」✔「我和妳講過很多次了,我希望妳下次能記住。」❌「這樣行不行心里沒點數嗎?」✔「如果妳問我的意見的話,我覺得可能不太行。」
一句話,只有被客觀地說出來,才是最能讓人接受的。
妳想對孩子說什麼,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永遠不要用「反問」去傷害孩子。
正話反說的嘲諷句
「妳能考不及格,妳可真是個人才。」「能把字寫得這麼潦草的,全天下估計找不出第二個來。」「又把湯碗打翻了?呵呵,我一點都不意外。」
諷刺、挖苦、嘲笑,這些話對于孩子來說,太殘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獨立的人格,且對自我有了感知。他們懂的雖然少,但并不代表沒有感覺。
家長的嘲諷,會讓孩子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從而自尊心、自信心都會受到傷害。
而且,妳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就是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父母說話的語氣、方式,孩子都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吸收,內化成自己的性格。
所以那些戾氣很重、說話刻薄、看什麼都不滿意的人,他們的童年大多經歷過父母很多嘲諷式的責難,他們長大后也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打壓貶損的否定句
「妳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看看人家孩子怎麼做的?」「妳可真是個豬腦子!」「廢物,啥都不會!」
央視《心理訪談》有一期《啃老十年的背后》節目。
其中有個女孩,大學畢業10年,一直待在家里啃老。
面對記者,她激動地指著母親控訴:「不管我做得怎麼樣,她就只知道潑冷水。 」
女孩的記憶當中,父母永遠是毒舌:「將來妳成事了,我給妳跪下」、「妳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媽媽本想用激將法讓女兒能把事情做好,卻沒想過,她的「刀子嘴」已經把孩子的心扎穿了。
久而久之,女孩出現嚴重的社交障礙,她無法正常和人交流,只能被迫在家待著。小時候媽媽說她「成不了事」,長大后真的應驗了。
「激將法」、「怕妳驕傲」、「激勵妳更努力」……中國式打擊教育,摧毀了太多孩子,因為: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打擊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披上了教育的外衣,也不能掩蓋它言語虐待的本質。
關心則亂的責備句
「不多穿點,凍病了可別找我。」「我說什麼來著?讓妳多穿點,現在可倒好,感冒了吧?」「頭疼了?哼,玩手機玩的唄。」
明明是充滿心疼的關心,但說出口,就成了刺心的責備。
我們無論對孩子說什麼,出發點一定都是「為妳好」。
但是「為妳好」,往往也會成為言語中傷最好的擋箭牌,讓我們在說話時格外放肆。
黃執中在某檔綜藝節目里說:
「那些為妳好的話,是不是真的‘為妳好’,不是說的人決定的,而是聽的人決定的。 」
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對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里經常被數落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父母是人,不是神,都會有情緒沖動、口無遮攔的時候。
但是我們需要牢記的一點是:無論是親近的人還是不熟悉的人,他們都有一樣的本性,所有良性的關系,無論對方是誰,都有相同的前提——獨立與尊重。
而越是親近的人,越應該好好呵護、認真對待。
新的一年,希望我們都能學會好好說話,和孩子溫柔溝通。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