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是孩子的黃金發育期,在此期間,孩子無論是大腦發育,還是心智發展,受內在生命力的驅動,會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體現出來,并在6歲前基本完成雛形。
所以6歲前的教育,對孩子整個一生都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正所謂「6歲以后人生沒有新鮮事」。
那麼,在0-6歲的黃金期,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培養哪些好習慣呢?
01.培養情緒管理的習慣,構建孩子一生的底層能力
百度CEO李彥宏在一次公開演講時,被一名突然沖上台的男子當頭澆了一瓶礦泉水。片刻驚訝后,他很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繼續演講。
這次事件中李彥宏的克制和冷靜,非但沒有讓人感覺窩囊,反而被廣大網民看好,企業股價更是一度上漲。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對情緒的管理,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這個能力將會影響他未來的發展。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培養情緒管理的習慣,做情緒的主人呢?
父母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孩子情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我們通常都會有哪些情緒,情緒來臨時怎樣表達既能保護自己又不傷害他人。
比如當孩子處于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嚴禁說教。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去抱抱他,再用簡潔的語言幫他把此刻的情緒感受說出來。
然后引導他一步步理清自己因為什麼事情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并告訴他產生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父母會和他一起去面對。
負面情緒在表達的同時,也得到了轉化。
當我們允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即便是負面的情緒,也不攻擊他,而是做他的情緒調節器,慢慢地陪著他在各種情緒體驗下長大,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02.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磨煉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
作為父母的我們都見過螞蟻搬食物,一群小螞蟻拖著一塊數倍于它們體重的食物,有條不紊地前行。
相較于我們而言,螞蟻實在是太小了,但是它們身上這種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的精神卻很值得我們學習。
未來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一個在團隊中發展得風生水起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會合作的人。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個人的單打獨斗注定是孤獨的。只有融入集體,學會合作共享,未來才有可能走得更遠。
教會孩子與人合作,也是對父母的基本要求。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去鍛煉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和共贏思維。
我們都離不開社會,要想發展,就要學會適應。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什麼是規則,什麼是社會行為規范。出了自家門就是公共場所,就要遵守規范,不能侵犯他人的權益。
另外要多鼓勵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們合作,在合作中加深彼此的鏈接,與同伴之間的分工、合作、甚至是摩擦,都在不斷地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個懂得合作的孩子,在群體中會更受歡迎。來自群體的認可和接納,也增加了孩子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這兩種感覺會促使他未來更愿意與人合作。
03.培養獨立自主的習慣,成就孩子一生的財富
「你看看你,提個褲子都七扭八歪的!」父母一邊數落著孩子,一邊動手幫孩子整理。
這樣的情景你家是不是也經常上演呢?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思想上希望孩子越來越獨立,行動上卻總是在埋怨、代辦。我剪斷了你的翅膀,卻還在問:你為什麼不飛?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家長首先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開始,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當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時,哪怕這件事情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不管他做得怎麼樣,我們都要看到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做到的地方,并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
一個付出的努力被看到的孩子,一個能夠自我認可自己正在努力的孩子,他的內在會慢慢地建立起「我是行的,我是被需要的」
自我價值感。其次從精神上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讓他樹立起「我的事情我做主」的理念。對于孩子的事情,家長要保持中正的態度,既不過多干預,也不過度保護。
盡量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讓他多一些面對和處理自己事情的機會。小到穿什麼衣服,大到如何解決和他人之間的矛盾,讓孩子在不斷做到的過程中,慢慢走向獨立自主。
我們人類大約45%的行為都是來源于習慣。在孩子6歲前養成的習慣根深蒂固,就像他的天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與其辛苦打拼,給孩子積攢萬貫家產,不如因勢利導,在孩子人生最關鍵的前6年,教會他情緒管理和與人合作的技能,引導他走向獨立自主,并養成習慣。
所謂習慣成自然。這三個習慣的培養,將會助力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