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著女兒逛街,在我們路過一家母嬰店的時候,看到不少人圍觀,同時伴隨著哭吼聲。
「快起來,我數三聲,一、二、三」,見女兒依舊躺在地上打滾,爸爸表示很無奈。圍觀者告訴我,這個四五歲的小女孩看上了一個玩具,但是爸爸嫌貴不愿買,所以小女孩就在母嬰店門口哭鬧,最后干脆直接躺地上打滾。
在日常生活中,這是非常熟悉的場景,相信不少父母都遇到過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的事件。面對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圍觀的群眾,更是感到無比尷尬。
「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然后扭頭就走。
「你想挨打是不是」,然后開始打孩子。
「唉,真是拿你沒辦法,買吧」,然后離開。
以上三種方法,是不是比較常見?分別是威脅、暴力、妥協。這幾種方法也許偶爾會管用,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不小。
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這三種常見方法對孩子的影響
(一)「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然后扭頭就走。
逛超市和商店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孩子要買玩具而哭鬧的場景,有的家長會說:「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往往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追上去。
當孩子發現父母走了,自己還呆在原地的時候,內心是恐懼的。威脅孩子的效果往往比較好,但是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多次使用這個方法,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減弱,變得更黏人。
(二)「你想挨打是不是」,然后開始打孩子。
有的父母脾氣比較暴躁,給孩子好好說,孩子仍舊哭鬧,于是就直接動手打孩子。原本哭鬧的孩子就愈加放聲大哭,或者強忍著不哭。
父母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當孩子被父母打時,會讓孩子心理產生明顯的恐懼感,形成自卑心理,導致孩子性格懦弱。
另外,孩子很容易跟父母有樣學樣,容易導致孩子脾氣暴躁。(三)「唉,真是拿你沒辦法,買吧」,然后離開。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內心如刀割,想方設法讓孩子不再傷心難過,于是,只有滿足孩子的要求。
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寵孩子寵到毫無原則和底線。
有一次,孩子要買一個變形玩具,朋友一看價格瞬間臉色不好了。但孩子抱著玩具不肯走,哭聲也越來越大,朋友說:「不就是要個玩具嘛,買。寶貝兒,別哭了。」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瞬間停止哭鬧。
如果讓孩子養成習慣,那麼孩子就會誤以為只要哭鬧就可以解決問題,只要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長此以往,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選擇哭鬧。
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父母做好「四步法」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一樣,或許哭鬧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任由孩子哭鬧,但也不能通過威脅、打罵的方式消極應對。不妨了解一下,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時,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四步法」如下:
第一步:父母保持冷靜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很容易激動。原本是想安慰哭泣的孩子,可是好說歹說都無法改變現狀,再加上圍觀群眾無形之中增加的壓力,所以父母很容易怒火中燒。一旦怒火被點燃,很可能就會上演「親子大戰」。
所以,面對這樣的場景,父母首先要保持情緒穩定,做做深呼吸,或者心中默念「我生的」,以此平復心情。
第二步:帶孩子離開傷心地
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無論父母講什麼道理他都無法聽進去。如果這時候想趁機教育孩子,那麼將會是徒勞的。
父母首先平復一下心情,然后帶孩子離開,比如到一個比較安靜的角落。
不在人前批評、教育孩子,是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做法,也是取得孩子信任的方式。同時,帶孩子離開,也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盡快冷靜下來。
第三步: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不是用更大的音量壓住孩子,也不是橫加指責,而是應該第一時間理解和接納。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因為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而崩潰大哭,她的做法值得學習。
胡可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我知道」是十分簡單的三個字,但卻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對他的理解、明白他的感受。簡單的一句話,意味著接納和共情。
第四步:通過溝通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生氣或哭泣時,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等孩子情緒漸漸穩定之后,再去跟孩子溝通效果會好很多。
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要買那個玩具?」其實毫無疑問,肯定是因為喜歡。聽到孩子的回答之后,然后給他提供解決方案,例如我們買一個其他的玩具好嗎?或者等生日的時候再買好嗎?
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的,所以才會在遇到問題是不知所措、產生情緒問題。孩子鬧情緒時,家長應該理性對待,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情緒環境,幫助孩子迅速地識別自己的情緒。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健康成長。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