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聽到一位朋友的抱怨:
我們單位剛復工,工作比較忙,爺爺奶奶就幫忙帶孩子。沒想到,我一回家孩子就不聽話,又太黏又鬧騰了,連飯都不好好吃。而且一定要媽媽抱,其他人都不行......
氣得婆婆總是跟我念叨:「你不在,吃飯吃得好好的,晚上洗個澡就去乖乖睡覺了!你一回來倒好,一天到晚哭哭啼啼!」
甚至連我老公也說:「你看你給孩子慣的!」
我覺得委屈死了,我平常對孩子還蠻嚴厲的呀!怎麼孩子還有兩副面孔呢!
這樣的困惑相信很多媽媽們都不陌生。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小蜜蜂,圍著你轉,什麼事都要找你,而且非常不配合,有點不樂意還要哭鬧。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就不乖?真的是媽媽慣出來嗎?
一、在媽媽身邊很有安全感
有一句老話講:「嬌崽碰到娘,無事哭一場」
。孩子只在你面前不乖是有安全感的表現,也是孩子因為真的很愛媽媽。
正因為內心有了這樣的篤定,所以他才敢在你面前肆無忌憚,釋放自己的情緒。
《美國育兒百科》里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簡單來說,媽媽身邊就好像是安全地帶。
有位家長朋友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段時間特別忙,周末就把4歲多孩子放在爺爺奶奶那里,星期天下午再接回來。晚上和孩子開視訊,看到孩子乖乖坐在桌子前吃飯,爺爺安慰她:「沒事,乖著呢。「
可是她一回到家,孩子的魔王本性就露出來了。
一開始她也想不明白,後來發現孩子有點怕爺爺,因為爺爺平時比較嚴肅,不怎麼和孩子開玩笑,有時候孩子不吃飯,不睡覺,奶奶搞不定,爺爺說兩句就行了。
朋友才恍然大悟,孩子這哪里是乖,他只是不怎麼敢在爺爺面前鬧,只有跟媽媽在一起時,他才敢無所顧忌地表達需求、發泄情緒。
這種情況有點像一些成年人在外面受再大委屈也能堅強不掉眼淚,可是只要愛人或父母關心幾句,就忍不住泣不成聲。
人總是在自己最愛的人面前更任性,孩子也是。
二、尋求媽媽的關注
孩子任性、發脾氣、不聽話,甚至不停地來擾亂你,其實也是在尋求你的關注,不斷試探你的底線。
比如你到家想要處理一點工作,孩子非要你抱;你玩手機,他就過來搶手機;甚至找各種話題,不斷叫媽媽......
有的媽媽因為疲憊,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甚至覺得他「不乖」。
其實所有這些只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只想讓你多花點時間陪陪自己,
在綜藝《婚前21天》里,傅首爾丈夫曾提及妻子的童年經歷:
「小時候她在外婆家,見不到媽媽。那個時候很小,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她想媽媽,就喝洗潔精,弄得自己生病了,就能看到媽媽。」
這是孩子在尋求父母關注的一種非常極端方式。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用「壞行為」來博取大人的關注。
6歲前的孩子情感需求非常強烈,加上表達不夠流暢,哭、鬧、纏就成了他們的表達方式。
三、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1.多點耐心和理解
美國兒童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我不相信有壞孩子,當他們不乖時,我會想他們需要什麼幫助。每個孩子身體里都有一個杯子,需要用愛,關注,照顧和理解來蓄滿。有時候孩子焦躁不安,心煩意亂,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杯子空了。
你要知道,每個不乖的孩子背后,可能藏著很多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越是不乖,就越是需要父母冷靜下來,看見孩子。
最差的做法是,孩子在你面前鬧,你推開他、否定他、充滿不耐煩。
不妨抱抱他,陪他玩,多花點時間讀懂孩子。
2.提前告知行程
當你準備離家時,最好是要提前和孩子說清楚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家,給孩子打個預防針,幫助他面對即將到來的分離。
比如上班:「媽媽明早上要去上班啦,下午6點前就會回來,明天奶奶會陪著你。
」等要走的時候,引導孩子主動和你說再見。
即使孩子哭得多厲害,也要這樣和孩子告別。
不要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這種做法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在你回家之后更加黏著你鬧。
3.爸爸要參與進來
想讓孩子不老是纏著你鬧,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積極參與陪伴孩子這件事,特別是爸爸。
也許有的爸爸會說:「孩子天生就愛黏著媽媽。」
其實只要爸爸們多花點時間和陪伴孩子,孩子也能像信任依賴媽媽一樣,依賴爸爸,也就可以分擔媽媽身上的壓力。
4.多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高質量的陪伴做足了,孩子就知道媽媽是一直愛著自己的,即使他們短暫地不在自己身邊,也不會感到那麼緊張和惶恐。
孩子黏著媽媽的時光其實很短,等到長大了就不再這麼依戀了。趁著他還小,多陪陪他,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關注,只有得到足夠的愛,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