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你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要以為有名校傍身,就可以任性揮霍。到頭來一定得不償失,追悔莫及。
社會遠比校園復雜,今天校園都已經無法容忍混日子的人了,明日社會的懲罰會殘酷百倍。
身邊越多的孩子,不願意讀書,抱怨讀書苦,讀書累。
相比起讀書,玩手機,打遊戲再美好不過了。
但孩子們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容易,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千倍萬倍的努力。
一、用「無條件的愛」讓孩子主動「吃苦」
在很多家長的觀念裡,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吃苦則是讓孩子求而不得,這兩者本身就是矛盾的。
然而事實上,吃苦教育和無條件的愛都是為了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
讓孩子受吃苦教育的前提是給他無條件的愛,有了愛的支撐,孩子才會願意吃苦,才能在吃苦中成長,反之,如果視訊中的媽媽呵斥孩子因為貧窮還異想天開要吃冰淇淋,還讓她滾去自己賺錢,孩子還能想到這樣的賺錢方式並積極學習嗎,恐怕對媽媽只有怨恨或從此以後藏起自己的渴望吧。
如果只是一味的讓孩子去吃苦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愛,那就是虐待,是傷害,只會讓孩子更冷漠,更不願意去吃苦。
二、有目標的吃苦,不是亂吃苦
我有一朋友,對繪畫非常感興趣也很有天賦,當年上高中時,自知單純以自己的文化科分數肯定考不上好的大學,就跟家人商量試試去考取美術特長招生,專心學美術,結果家人並不理解他,一致認為讀書才有出路,畫畫能有什麼出息,就會選輕鬆的事幹,不懂得去吃苦。
結果對朋友百般阻撓,一看到他去動繪畫的工具就是警告隔離甚至銷毀,每天緊盯著孩子去看書讀書,只是被迫放棄的美術的朋友再也沒有心思去學習了,每天人在心不在,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大學聯考後名落孫山的他就離家出走了。
讓孩子吃苦,不是讓他們吃你所認為的苦,而是讓他們在自己專注的某一領域能堅持下來,哪怕在學習的過程中很艱苦迷茫,也不隨意退縮放棄,咬牙堅持下去。
「吃苦」一詞對于不同的人本身就有不同的含義,在我們的常識裡,農民是最會吃苦的人,可如果讓他們去看一本書呢;博士碩士生不夠會吃苦嗎?可如果讓他們去親自種一畝地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只有喚醒孩子內心的需要,喚醒他挑戰自己、適應艱苦環境的意識,讓他在接受鍛煉和挑戰的同時,感受到美好和難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
所以,不要一味的只要求孩子吃苦,哪怕孩子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不願接受,這樣的吃苦只會造成孩子憤怒和怨恨,讓孩子自己選擇,並告訴他: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既然是自己選擇的,那麼相信你也一定能堅持到底。
三、不想吃「學習苦」,那就先嘗「生活苦」
泰國媽媽帶不想上學的孩子撿垃圾的事件相信大家都看過,這位5歲的孩子吵著不要去學校,媽媽好說歹說都不頂用,最後媽媽告訴孩子:要想不上學就必須自己生活,一個人不能無所事事,但因為你的年齡原因,而且自身毫無技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撿垃圾換錢賺生活費。
于是她帶著孩子去撿垃圾,當天有太陽,他們連續走了約3公里去垃圾堆裡翻找有用的垃圾,孩子不停喊累,但媽媽並不為所動,好不容易撿了一整袋瓶子,卻只賣了2泰銖,孩子體會到勞動艱辛後想坐車回家,想吃冰淇淋,結果都因錢不夠而不得,這是他才發現在學校學習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嚷著要去上學了。
每個人都有惰性,不想吃苦是每個人的本能,在這個時代,誘惑太多,一味的棍棒教育也許只能暫時奏效,但如果孩子理解不了家長的苦心,認識不到事情的本質,這樣的教育本身就是不走心的,真正的教育是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不溺愛,讓孩子養成自我學習的意識才是根本。
面膜媽媽有話說: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句掛在牆上,寫在書桌上的警句,而是每天支撐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來求學的源動力。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讀書可以;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學習可以。
孩子,未來的確有無數條道路,但是讀書能夠讓你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去走你最喜歡的那一條。
請始終相信,就算我們最終跌入繁瑣,洗淨鉛華,但是讀書多了,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
讀書多了,你會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