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的孩子叫小小,性格很內向,平時總是一個人玩。媽媽就問小小:「怎麼不跟同伴一起玩,那樣多有趣啊?」
小小卻搖搖頭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
媽媽聽了很心酸,摟著小小說:「別怕,媽媽來幫你。」
媽媽主動出擊,幫小小跟其他同伴「說情」,要求大家玩的時候帶著小小。
可惜,一次兩次還管用,天長日久,媽媽的面子也沒有用了。小小玩著玩著,發現別的小孩一點都不歡迎他,他接不上話茬,自然就退出了。
果然,媽媽的一句話,平日的行為方式,還真會影響到孩子的交際能力。作為媽媽,與其替孩子出頭,更應該選擇用智慧幫助孩子!
靠媽媽的「面子」,孩子能夠換來好朋友嗎?
小孩子的交往能力差,看見同伴聚堆玩,自己很羡慕,卻怎麼都融不進去。
孩子總被人拒絕,心裡很難過,特別傷心無助,只好一個人悶悶不樂,自娛自樂。有的媽媽見狀,心疼孩子,就替孩子張羅,主動幫孩子跟其他小朋友「說情」,讓別的孩子帶著自家孩子玩。
甚至,一些媽媽已經取代了孩子,在替孩子交往,會對其他孩子和家長說:「我家孩子膽小內向,不愛說話,請多關照。」
大人的「面子」確實有用,有些小孩出于對大人的尊重,出于對大人的恐懼,會允許其他小孩加入遊戲中。
但是孩子在玩樂中的表現,到底怎麼樣,卻會決定他是否能換來好朋友。
媽媽錯誤的回答方式,失誤的引導行為,導致孩子「交朋友」受阻。
「為什麼別人都不願意跟我玩」,媽媽的一句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力
小孩子「送禮」給同伴,換不來好朋友!
小樂樂試過這一招,確實,第一天時很有效果,大家都知道他兜裡有「腰果」,誰對他好點,就能得到零食。所以,大家都拼命對小樂樂好,小樂樂當天玩得很開心。
可是第二天,小樂樂沒有帶腰果,大家對他就沒那麼熱情了,小樂樂感覺很失落,自動退出了玩樂。
小樂樂詢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別人都不願意跟我玩?」
媽媽聽後,微笑著鼓勵小樂樂:「你要學會自娛自樂,先讓自己快樂,才能給別人帶去快樂。你不能一味討好別人,迷失了自我。」
聽了媽媽的話,小樂樂不再討好別人,而是開始自我玩樂。他一個人踢皮球,一個人玩泥巴,還玩得很開心。
漸漸地,小樂樂也有了同伴,一個、兩個、三個,越來越多了。小樂樂開心親了媽媽:「謝謝媽媽。」
為了擁有好朋友,小孩子不惜把自己的玩具、糖果、喜歡的東西,都拿出來跟同伴們分享。可惜,這招只浮于表面,當利益不再有時,其他同伴就會疏忽孩子的存在了,孩子會有很大的落差感。
小孩子交朋友,只有不迷失自我,不討好他人,才能靠著個人魅力吸引到同伴。
想要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媽媽不能掉入這三個誤區:
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
小孩子的朋友,並非越多越好。
孩子至少要有一兩個知己,有一兩位固定同伴,然後在交往中培養友誼,長時間的來維繫這段關係。因為,這樣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有個知心貼己的同齡友人。
誤區二:要跟「聰明」的孩子交往
有的媽媽很「勢力」,要求孩子跟聰明的孩子交往,只跟學習好的孩子玩。
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這種想法對孩子很不好。
每個小孩都有長處和弱點,要教育孩子跟其他人學習優點和長處,而不是鄙視他人的缺點,疏遠對方。
誤區三:讀書沒有用
個別媽媽會認為,交際能力是在實踐中練習出來的,是鍛煉出來的能力,讀書學習這種能力是無用功。
但其實一本好書可以啟迪孩子的智慧,讓孩子更早知道交往中的規則,他們交朋友不再茫然。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占15%,而交際能力占85%。」
孩子三歲以後就有交朋友的迫切需求,家長越早幫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能力,孩子的情商越高,將來的交際能力也越強,自然也更容易成功了。
社會是由個人構成的,誰都避免不了要跟人打交道,社交能力的學習提升,對每個人都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小孩子,一旦擁有這種能力,未來就會如魚得水,家長你做到了嗎?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