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家長的「焦慮」無處不在,無論有沒有進步,都無法避免。
孩子有進步,家長們會擔心孩子是否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而那些孩子沒有進步的家長,則會為孩子與別人的差距而焦慮。
這是父母最脆弱的地方,也是人的天性,總以為還可以更好。
記得納德·范·德·林登說:
父母應該停止向外尋求肯定和比較,從孩子身體、心理、情緒上判斷自己是否做對了。
的確,衡量對孩子教育是否有成效,應該看孩子的表現。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下面的幾種表現,那就說明你把孩子教育的很好,請堅持下去。
1、善于觀察,有同理心
這些孩子一般都有高情商和良好的性格。
有時候和寶媽們一起聊天,有的家長會開心分享孩子的事情:「每當孩子看到我低下頭,一言不發的時候,他就會過來挨著我,溫柔地問:「媽媽,你不高興嗎?你不愛我了嗎?」
每次聽到孩子這些暖心的話,心情立馬就好了。
孩子會哄人,能夠調整周圍人的情緒,并且在需要時表示關心和寬慰。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會有很大的優勢,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也會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環境中。
2、愿意與家長溝通
如果孩子愿意找你,喜歡和你聊個不停,那麼就好好地珍惜這些重要的時刻。孩子能和你交流,相信你,這就意味著,他很有安全感。
3、能承受失敗
當孩子經歷了挫折之后,他們才會明白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強化訓練,并且必須更加努力地去拼搏,才能夠持續地發揮他們的潛力。
記得看《爸爸去哪兒》里有期節目,陳小春的兒子 Jasper總是問應采兒自己是不是贏了?
應采兒:「不是,是吳尊叔叔贏了。」結果小小春聽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應采兒安慰孩子說,這只是運氣問題,小小春的情緒慢慢也穩定了下來。
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盡情地經歷吧,「輸」未必是壞事,也是一份禮物,要讓孩子明白這一點。
4、有困難找家長幫忙
懂得向別人求助,就是懂得利用自己的資源。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說爸爸讓孩子搬一塊大石頭,小孩使出了全身力氣都不能搬動,最后氣沖沖地走了。
後來,爸爸就問他:「我們都在那里,你怎麼不向我們求助呢?」
父母要慶幸孩子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這說明他們有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生活中,有許多被欺凌而又不敢對父母說的孩子,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受到巨大的傷害,甚至因此丟掉性命。
孩子對父母不信任,在危險的時候不找父母幫忙,這是很可悲的。
5、能積極承擔家務活
愿意干家務活的孩子,他們有很好的自理能力,也很有責任心。
父母疼愛孩子,這是天性,但孩子終究還是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家長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孩子。
相信在不斷的探索中,孩子會發現其中的規律,這種信任會成為他獨立生活的開始。
孩子自己動手的時候也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又鍛煉了他們的各種技能,可謂是一舉兩得。
6、愛讀書
孩子能安靜的看書,就意味著他的內心能安靜下來,不會被外界干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這樣的孩子邏輯性、條理感都比較好,閱讀合適的書籍,對他們的成長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家中拜訪一個簡易的書柜,放上孩子喜歡的書籍,買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同去書店選購。
讀書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孩子們長大后,就會變成「腹中有書氣自華」的人。
家長與其沒有意義的擔心,不如資溪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愛得太盲目。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