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經常忘了系扣子、綁鞋帶,吃飯時經常弄髒衣服,梳頭時手會不停地顫抖……
不要催促我,不要發脾氣,請對我多一點耐心,只要有你在眼前,我的心頭就會有很多的溫暖。
我的孩子!
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所以,請你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地向前走,就像當年我牽著你一樣……」
今天看書,看到這段話,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每一個父母為孩子都是傾盡自己的所有,在暮年時,換來孩子的感恩就非常知足。
可是在台灣,不少家長心酸的發現:自己親近所有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無休止的索取。
別説感恩,有時候連尊重都做不到。
一些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便不依不饒。
還有一些大學生,上幾年大學,要花掉家裡幾百萬塊,家長們省吃儉用,有的家長不惜舉債。
很多學生比著買高檔服裝、手機、名牌鞋襪、電腦等。
還有的大學生花高價租賃公寓住,充門面、開趴、花父母的錢,一點也不心疼,仿佛向父母要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即便是工作了,還有許多年輕人心安理得依靠父母生活著。
有人或許會問:「感恩很重要嗎?我養孩子又不是為了讓他感恩我、回報我,或給我養老的。」
可是我想問:
他們看不到別人的付出,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怎麽給這個社會溫暖和愛,怎麽成爲一個有價值的人?
記得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說過:相較于世俗意義的成功,我認為學會感恩才是更為重要的事。ADVERTISEMENT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幫助和給予,最終明白付出的道理。
感恩與回報,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必修功課,懂得感恩的孩子,連靈魂中都充滿了香氣。
盧梭在《愛彌爾》中一針見血指出:
「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
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一個母親是公司總經理,我舉辦讀書會的時候她只要有時間就會去參加,我對她的第一感覺是:
幹練睿智。她提到對兒子的養育方式,說她一直致力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可是直到一天早上,我送孩子回來時候,看到她開著車從社區出來和我打招呼,我剛好和她們同社區的學生家長一起往回走,于是隨口說道:「這麼近,她還開車送孩子上學?」
步行六七分鐘的路程,開車至多能節省兩三分鐘吧。
那個家長說:「她經常開車送。她和我聊過,她兒子早上總磨蹭,她對他說過好多次再不快點她就不管了,遲到就遲到,可是每次都會妥協。」
給孩子準備好早飯,是父母的事情。但是,是否按時出門、上學是否遲到,遲到會面臨什麼……這些則是孩子的事情。
我們可以催促,可以擔心孩子遲到將面臨的後果,……因為我們愛他。
但是同時,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孩子承擔原屬于他的責任。
其他事情,同理。
我們承擔得越多,孩子的獨立性越差,越看不到我們的付出,越不懂得感恩。
「媽媽,你怎麼又忘了給我拿……?」
「媽媽,你怎麼放在這裡了,太難找了!真耽誤事兒。」
哪些是孩子自己的責任?
哪些是我們越俎代庖了?
哪些是我們做得已經習慣到孩子認為就是我們的責任?
分清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地樹立規矩和界限,真正教給孩子獨立性和責任感。
李玫瑾說,6歲前你不對孩子說「不」,6歲以後孩子就對你說「不」。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貝勃定律」,指的是:
單方面一味地付出,不但得不到預期的回報,還會讓對方感到習以為常。
如果稍微少了一絲關愛,對方就會覺得惱怒,甚至會惡語相向。
父母首先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有特權,而是告訴孩子,家庭中每一位成員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間要關心、愛護。
比如,在給孩子夾菜的時候,不要忘記給老人或其他人也夾菜;
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特別是當父母生病時候,讓還自己知道,父母也是會生病的,也是需要照顧等,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家庭中每一位都有享受的權力,也有為家庭服務的義務。
黨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懲罰了孩子之後,要給予孩子感情上的安撫。
比如,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花更長的時間陪伴,等等。
唯有這樣,親子關係才不會受到影響。親子關係是根基。
根基在,事情(規則)如何調整都好說。
根基塌了,我們和孩子間的情感聯結就斷了,尊重、合作、感恩……便都無從談起了。
如果一個家裡只剩下規則和界限,那麼這個家便沒了溫度。
要劃分,要分清,不是為了判定責任方,而是為了讓孩子變得獨立和有責任感。
但是同時,我們的家應該是溫馨有愛、溫暖如春的。
當我們幫孩子做的時候,孩子是開心的,對我們是感激的;
當我們不幫孩子做的時候,孩子覺得是正常的。
其實,無論是育兒也好,還是人際交往也好,都在一個「度」上。
這個「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只有懂得「邊界感」的孩子,才會在成年以後,迎刃有餘地處理社會關係,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幸福。
畢竟,幸福不是膚淺的「得到」,幸福是有智慧的付出與收穫。
曾經聽一位親子教育專家的講座,她說:不懂感恩的孩子,成年後「比狼更可怕」!
莎士比亞在他的《李爾王》中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千萬別讓孩子成為不懂感恩的人,家庭教育中,不應該只是父母一味付出和給予,更要讓孩子懂得感恩,珍惜得到的一切。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