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孩子剛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教育就像彩色的筆,為孩子塗畫人生。
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而教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所以,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那麼在12歲之前,就千萬別逼孩子做這些事。
一、逼孩子外向
許多家長都有一種思維定勢:孩子內向,對以後的人生發展很不利。
他們看不得孩子害羞、沉默、悶悶不樂,總是逼著他們變得活潑、大膽表達、融入集體。
內向的孩子,心思更為敏感,承受力也比較差,越是被逼外向,內心越是痛苦。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外向和內向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外向的孩子通過社交獲取能量,內向的孩子探尋內心獲取能量。外向與內向,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
要想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父母首先要以平和心接納孩子,不要給他打上不好的標籤。
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父母再加以引導,讓孩子慢慢變得自信大方,能夠大膽表達自我。
只要方法得當,在性格定型之前,我們都能夠幫助孩子變成更好的樣子。
二、逼孩子道歉
很多時候,當孩子犯錯後,我們要求孩子承認錯誤,卻得不到應有的回應。
「我根本沒有做錯!」「錯的不是我!」「這不是我幹的!」
這時,家長就認定孩子的品格出了問題,一定要逼著他認錯,或者向別人道歉。
忽略了最根本的兩點:如果真的不是他犯錯呢?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犯錯了呢?
那些急著讓孩子認錯的家長,很少會瞭解清楚事情緣由並且判斷誰對誰錯。
一旦他們誤會了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管自己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不會相信。
另外,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好孩子」標準,有時自己犯了錯就會拒絕承認。
千萬不要逼孩子道歉,哪怕成年人說一句「對不起」也不容易。
我們要客觀判斷誰對誰錯,也要給孩子一點時間好好想想,引導他們認識錯誤,再告訴他怎麼做才是對的。
比道歉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學會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三、逼孩子學習
10個孩子中,至少有7個孩子不愛學習。
而在10個家長中,至少有9個家長習慣「逼」孩子學習。
孩子總歸是孩子,沒有孩子天生愛學習。你越逼,他越討厭學習。
作為家長,就要瞭解孩子的個性,針對孩子的問題,隨時調整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實在對學習不感興趣,那就想辦法讓他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那就試著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由簡入難地堅持下去。
如果孩子習慣拖拉,做什麼都很拖延,那就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在某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某件事情。
我們要自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孩子也能一天天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四、逼孩子分享
小時候,父母教導我們「要禮貌」,長大後,我們也教導孩子「要禮貌」。
不僅要跟別人打招呼,而且要學會分享,主動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
分享固然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強迫孩子分享,本質上就是不尊重孩子。
被逼著分享玩具的孩子,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變得更自私,處處防備父母。
寧願把玩具砸壞,也不跟別人一起玩;
搶走別人的玩具,然後占為己有;
當場又哭又鬧,並且在心裡記恨父母。
分享教育應該基于孩子自願的基礎上,要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和喜悅。
首先承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處理他,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然後換個角度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嘗試和別人一起玩,或者和別人交換玩具,引導孩子體會分享的快樂。
培養孩子優良品德的過程中,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也是樹立孩子優秀人格的重要過程。
五、逼孩子「裝忙」
有大學教授指出,現在許多孩子都在「假裝忙碌」。
上了很多補習班,但學習成績始終沒有提高;每天看起來學得很充實,但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孩子「裝忙」,不是自發的,而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閑下來,要求孩子必須永遠都在做作業,或者永遠都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但父母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未必就是孩子願意做的事情。
為了應付父母,孩子只能假裝在做作業,或者假裝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這種「裝忙」毫無意義,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孩子也一無所獲。
如果孩子習慣了假裝,那就說明他生存的環境是嚴苛的,而他個人也是脆弱的,不得不通過偽裝來保護自己。
我們要引導孩子悅納自己,只有具備接受「真實」的勇氣和能力,才能踏實過好自己的生活,迎接人生的每一項挑戰。
父母更要學會接受平凡的孩子,不要對孩子抱以過高期待,只有真正瞭解孩子,才能真正教好孩子。
總之,家長不要把培養變成了對孩子的一種逼迫。
如果把培養變成了逼迫,那麼只會讓孩子離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正確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