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要認真聽講啊!」這句話,想必家長們并不陌生吧!
小時候,我們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
長大后,我們每天說著這句話給孩子聽。
只是,有用嗎?
現實是,孩子該認真聽,會認真聽,不認真聽,還是不好好聽課。
所以這句話其實是說給家長聽的,讓家長有個心里安慰。但是,家長就完全不需要和孩子囑咐,讓孩子「自生自滅」嗎?
其實并非如此,孩子不是不聽,而是聽不懂,搞不明白該怎麼做。「上課認真聽」太過空洞、寬泛了,等同于廢話,所以,問題出在這句話上。尤其是家有低年級的孩子,更是難以理解。等他能夠理解的時候,學習習慣又一時難以改掉了。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與孩子說,才能讓孩子真的聽得懂,并且做得到?
換個說法,就行了。
家長希望的,其實就是孩子聽課效率高,但是,
細化成下面這5句話,家長不妨說給孩子聽一聽。
「上課要認真聽講」等同于廢話,換個說法孩子才能真的聽懂且做到。
第一句話:老師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非常重要
「上課要認真聽講」其實只講了一點,那就是聽老師講。但是怎麼聽呢,孩子或許不太知道。
我們得告訴孩子,老師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非常重要。這樣,孩子就不會選擇著聽,選擇著聽的孩子,愛走神,容易錯過重要的知識點。
讓孩子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孩子的注意力會更集中,聽講效率會更高。
第二句話: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每一個字,都得認真看老師寫下來的、板書的內容,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老師基本上會邊寫邊講,孩子這時候就會調用耳朵、眼睛一起去聽課,這種多通道學習,更有利于記憶。
第三句話:老師提問,要積極舉手互動回答
孩子不愿意舉手,一般有3個原因:
因為不會;
因為不好意思;
因為舉手了老師又不喊孩子回答。
不同的原因,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對應的解決辦法。
首先是不會,這個問題簡單,不會就不會,不用不懂裝懂舉手,認真聽人家是如何回答的,還是不明白,那就課后再問。
其次是不好意思,這在低年級基本上不會存在,到了高年級,可能孩子們不愛舉手了。家長需要調整孩子心態,讓孩子在課堂上放開一些。
最后,是孩子舉手老師不喊孩子回答,這讓孩子多少有些挫敗感。
面對老師的提問,孩子上課積極舉手互動回答,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讓孩子思考、鞏固的時間,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第四句話:老師停下來,趕緊記筆記
有些孩子,喜歡在老師講的時候記筆記,這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老師講下一句的時候,孩子上一句還沒有記完,然后下一句孩子就分心了,沒有聽得到。
所以,記筆記最好的時間,是在老師停下來的。
一堂課45分鐘,老師不可能巴拉巴拉講個不停。在重要知識點、老師講話比較多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暫停、休息的時間,這時候,孩子抓緊記筆記。或者老師板書的時間,也是記筆記的好時間。
第五句話:上課沒聽懂的,課后一定要找老師或者家長問
這一步,至關重要。
很多孩子一堂課結束了,就歡呼雀躍了,終于可以休息了。但其實,一堂課結束,孩子抓緊時間鞏固一下,掃一下當堂課學習的內容,然后將不懂的內容梳理一下,只需要1、2分鐘的時間。
不會的,讓孩子去問同學、老師都可以,實在沒時間問,那麼可以回來找家長問。
如果課后沒有時間復習,那麼每天回家之后做作業之前,先梳理所有學科當天課堂的內容,這是「復習」,然后再攻克不會的內容。
這一大套下來,孩子課堂知識點都吸收了,筆記也記了,養成復習的好習慣,讓一天的課堂效率發揮到最大,那麼,孩子的成績,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最后,總結成一句順口溜:老師講你就聽,老師寫你就看,老師問你就答,老師停你就記。
寄語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在學習上,欠缺經驗、方法,所以,就容易產生厭學、效率低的情況,這對孩子未來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我們不要做「懶漢思維」的父母,只和孩子講一些表面話、大范圍的話,而是應該換成切實可行、落到實處的話,讓孩子一聽就明白:哦,原來我可以/應該這麼做!
只有孩子聽懂了,才能夠去執行!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