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都希望養育出一個貼心的孩子。等他長大後,懂得心疼、體貼父母。
孩子未來的品性如何,其實從小時候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就能看出來。如果一個孩子,打小就善于共情,懂得替他人著想,那他長大後,多半是個孝順的娃。
相反,如果孩子小時候就有以下這些表現,那他長大後,很難體貼孝順父母。
之前熱搜上有一件事,看得人直呼不可思議。
一位23的留學生,因刷信用卡被爸爸詢問具體事宜。不耐煩的她,只是冷冰冰地回了幾句。
爸爸苦口婆心地勸她:「我的能力有限,妳要省著點花。」
心生怨恨的她,不但將聊天記錄曬網上,還用極其難聽的字眼辱駡供她養她的父親。
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稍有怠慢,就滿腔怨恨。
這樣不懂感恩的孩子,將來即便事業有成,又怎指望她有反哺之意?當父母的能力越來越有限,不能滿足她的要求時,只怕恨比愛多。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只顧索取,把父母的辛苦操勞當做理所當然,對父母的難處困境視而不見。那麼,他很難生出感恩之心。
愛人者,人恒愛之。教會孩子愛,比教會他考高分更重要。
為人父母,當我們老去的時候,若想孩子知感恩、體貼自己,那就要先教會孩子愛。懂感恩的孩子,將來品性不會差。
在網上看到一個男孩,因和媽媽發生爭執, 他從後面死死壓著媽媽的背,一把將她摁在地上。
跪在地上的媽媽試圖站起身來,他上前就是一腳,並死死擒住媽媽,使她無法動彈。
倒在地上的媽媽,披頭散髮,半抬著頭仰望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無奈,卻又平靜地接受著這一切。
旁邊的保安看不下去了,大聲斥責男孩。而這個看上去還只是小學生模樣的男孩,毫不畏懼,直接大聲吼回去:「我打我自己的媽媽,關妳什麼事?」
更可氣的是,被孩子如此對待,媽媽不但不感謝旁人解圍,反而斥責路人。
孩子還小,就已經有如此行徑,長大之後,他又會是什麼樣?又會怎麼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此溺愛縱容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惡意無動于衷,這不是愛,是害!
《規矩和愛》中寫道:「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會失去敬畏之心。」
心中無規則,行事無底線,孩子就會失去最基本的敬畏心——對長輩的敬畏,對美好事物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
而父母不捨得給孩子立規矩,等他長大,自會有人教他。
這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我們打心底疼愛孩子,是因為我們承擔了父母的角色,我們是孩子來到這世間後最依賴的人。
但孩子恨父母,卻是因為從小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他一步步試探底線,一步步打破規則,直至最後,心中無底線,不知愛和敬畏為何物。
不被規矩約束的孩子,從小沒有被教育「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小時候不肯吃小虧,長大卻必定吃大虧。
並且,在親子關係裡,最受傷害的,永遠是父母。
咱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事:孩子走著走著,就被凳子絆倒哭了。
這時候,妳會怎麼做呢?
《正面管教》一書,在講培養孩子同理心時,提到:當孩子摔倒在地時,我們除了要安慰孩子,還要和孩子一起安慰地板。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有些家長,會因為心疼自己的孩子,轉而指責凳子或者地板。這會讓孩子無形中轉移責任,以及形成「受害者心理」。
當孩子遇到一點挫折,他會從這些小習慣中學會為自己推卸責任:都是別人害我這樣的。
並且,他會有一種「受害」心態:都是因為妳,我才變成這樣。若這樣的習慣養成,他長大後,遇到不順,他不是想辦法積極應對,而是想方設法為自己找藉口。甚至怪罪到身邊人:都是因為妳,我才混成這樣。
他的怪罪物件,可能是自己的出身,更可能是沒能給他好出身的父母。
而如果孩子從小就知道,他摔倒了的同時,也影響到了其它人(或物)。他就會從換位思考中,培養出同理心,理解他人。
擁有同理心的孩子,往往願意共情,並且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責任。
在生活中,我們要感性帶娃,理性待事。只有讓孩子勇于承擔責任,他才不會一味地逃避和找藉口,甚至怪罪他人。而是會在錯誤中總結經驗,不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也才能擔得起屬于他的職責。這個職責,或許是為人父母,又或許是為人子女,又或許是社會中的一員。
有能擔得起責任的孩子,是父母最值得驕傲的事。
孩子小時候培養出責任心,長大後就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從小有承擔責任的能力,長大後才能扛得住生活的壓力。
如果遇到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想躲起來,甚至退回至「嬰兒」狀態啃老。那他長大後,還提什麼孝順?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沒有誰規定好他的未來,更沒有誰決定他將來愛不愛父母,會不會孝順。但是家庭教育,卻可以決定他未來是否善良,是否懂得愛和敬畏,是否能共情父母。
想要我們的孩子,將來能愛和孝順父母。那麼,從小就要給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立規則。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