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類孩子,和別人玩游戲時,只能贏不能輸。
如果贏了就特別開心,喊著「再來,再來」;但是輸了的話,就變得悶悶不樂:「重來,這不算數」開始發脾氣。
這樣的習慣會有什麼不良影響嗎?又該怎樣去改變呢?
不良影響
孩子自我意識慢慢萌芽,但又缺乏對自己和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就會出現「我」是最棒的,「我」需要得到認可的心理需求。
適度的好勝能激勵著孩子不斷超越,追求出眾,但是如果過于好勝,就需要家長采取積極的行動了。
總是「輸不起」的孩子,最直觀結果就是:脾氣差,小伙伴都不跟他玩了,影響孩子的社交;
另一方面,孩子心氣高,受到一點挫折就容易喪失信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造成孩子「輸不起」的原因有哪些?
1. 人的天性:價值認同
人的天性就是好勝的,當孩子發現當自己比別人強,可以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自然會更加追求「贏」,從而心理獲得愉悅感和認同感。
2. 來自長輩們的溺愛
家中的長輩往往十分寵愛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什麼事情也都讓著孩子,長此以往,養成孩子嬌縱的性格。
3. 父母無意中給孩子過大壓力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優秀,于是對孩子要求也比較高,當孩子做得好時格外高興,不斷表揚和獎勵孩子;當孩子沒達到自己要求時對孩子發脾氣或者責怪。
這種心理落差和壓力導致孩子更加懼怕失敗,害怕父母失望。
沒有經受過失敗的「信心」是無根之木,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贏家。
當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其他環境,例如學校、公眾場合等,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像父母那樣給她無私的關注和保護,必然會經歷挫折和失敗。
如果不能及早讓孩子經歷失敗,以及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反而會挫敗孩子的信心和勇氣,嚴重時還會使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家長怎樣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呢?
1.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時,不要總是遷就孩子,要適當讓孩子體會到輸的感覺。
在孩子因為輸掉游戲產生消極情緒時,首先給予及時的安慰和疏導:「媽媽明白你因為輸了游戲不開心。」但是,等孩子情緒平定下來后要給他講清楚:「要遵守游戲規則,比賽總是會有輸有贏,輸了并不可怕,總有機會能成功。」
訓練孩子逐步接受挫折感,并學會把挫折感轉化為發起挑戰的決心。
2. 教孩子正確的輸贏觀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不要揪住孩子的錯誤不放,也不要一味關注結果,要能看到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閃光點 ,提出來加以表揚。
3. 父母自己輸得起,孩子才能輸得起
父母對待挫折、失敗的情緒和態度也會給孩子造成直接影響。
父母在家中,要將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展現給孩子,對自己形成良好的心態也有幫助。
遇到困難和打擊時,在孩子面前要管理好情緒,不要表現地特別頹廢、喪氣,更不要將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容易生氣、責罵孩子等。
不要將成人世界里的功利、爭強好勝帶給孩子。豁達、坦蕩的父母才能教出正確看待輸贏、身心健康的孩子。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