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及時做到4點很關鍵,對孩子影響一生!
2023/06/20

最近4歲的林林總是一個人神神秘秘地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任憑家人怎麼喊他都不開門。

「林林,吃飯了,你在干什麼啊?開門!」媽媽喊林林吃飯。

「沒什麼,我過會兒再吃。」林林回答媽媽說。「這孩子到底在干嗎呢?」帶著這個疑問,媽媽用他最喜歡的玩具車哄著打開了門。

媽媽走進去一看,林林正在擺弄一個魔方,而家里并沒有給他買過這樣的玩具。

「林林,這玩具你從哪里弄來的?」媽媽著急地問。

「我從姑姑家里帶回來的,我很喜歡,所以拿回家玩玩。」

「你告訴姑姑了嗎?」

「沒有,我自己放進包里帶回家的。」媽媽沒作聲。

第二天媽媽跟林林去姑姑家,將魔方歸還了,并要求林林道歉。林林只好低著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林林媽媽心里有點著急:孩子小小年紀,怎麼就養成了偷東西的壞習慣呢?這該怎麼辦呢?

對孩子的偷拿行為我們不能隨意貼上「偷竊」標簽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出現偷拿東西行為是受到 「紫格尼克效應」的影響。

「紫格尼克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提出的,所謂「紫格尼克效應」也就是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企圖,從而內心有一種動力驅使自己去完成某一個行為,比如解答一個謎語、讀完一本書、獲得一個心愛之物等。

後來,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又提出:

任何人都有滿足自己需要的愿望,且來源于內心的動力會驅使自己完成某一個行為,同時,人們被喚起但并未得到滿足的心理會產生一個「心理張力」,它會促使人們采取一些極端手段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低齡幼兒的偷拿行為正是這一效應在起作用,但是孩子在4歲以前,他們在思考或行動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并且對物權沒有清晰的概念。

孩子只是由于喜歡、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別人的東西,僅僅是因為喜歡它,想讓它和自己一起玩。這時,我們絕對不能使用「偷」這個字眼。

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是由于無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這和「偷竊」完全是兩回事,我們 不能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簽,而是要明白孩子偷拿行為背后的原因。

父母要明白孩子偷拿行為背后的原因

相信很多父母第一次遇到孩子偷拿行為都會很吃驚,平日里可愛的寶寶怎麼開始偷東西了?

他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令人羞恥的事情呢?

我的孩子不會道德敗壞了吧?

其實對于孩子偷拿行為是常見的,這并不是什麼道德敗壞的行為。

在遇到該情況時父母切忌大驚小怪大動干戈,更不要立即將這種行為定義為偷,對孩子打上 「壞孩子」的標簽,讓孩子感到羞恥。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要明白其背后的原因:

1、對某事物的占有欲

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卻難以使用正當的手段得到,因此只好偷偷去拿,就像上面的林林事件中,他只是喜歡姑姑家的魔方,想玩一玩,所以才偷偷帶回了家。

2、為吸引別人注意

如果孩子缺乏關愛,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便會去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用以向別人炫耀,或者將偷來的東西送給別人以換取關注。

記得閨蜜說過她家孩子有段時間常常會出現「偷竊」行為,比如發現家里的車鑰匙、化妝品等物品經常會不見了,究其原因發現是孩子拿走的,其實她只是希望父母多陪陪她,因為閨蜜和老公忙于事業,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太少,結果孩子只能通過「偷竊」這種行為來換取父母的感情付出。

3、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

孩子「偷竊」東西,也可能是為了緩解心中的緊張或者發泄內心的不滿。

記得女兒有次跟幾個班里的同學一起玩耍時,他們因為幾個玩具發生了爭吵,事后有個沒有得到玩具的同學趁其他人不注意時,偷偷將女兒的玩具據為己有帶回了家,問其原因是這位同學因為沒有得到玩具覺得不公平,才做出了將玩具帶回家的行為。

4、尋求冒險刺激

有少部分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只是尋求冒險。他們覺得自己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并沒有發現,這是一件非常神秘又刺激的事。

偷拿雖然不是好事,但是父母也大可不必對此驚慌失措,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小偷。只要分析孩子具體心理原因進行合理的引導。

面對孩子的偷拿行為,父母要這樣來引導

因為「別人有的東西,我也想有」的這個念頭,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別說是孩子這麼想,就是成年人,也都會這樣想法。

例如說看到隔壁鄰居家買了一輛好車,你覺得很酷,開出去會很有面子,你也想買一輛,這是人之常情。

只是大人跟孩子的區別就是,大人不會直接去跟開其他人的車,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行為規范,「不問自取視為偷」的概念已經在大人的腦子里,但是孩子卻有可能對此沒有具體的認知和深刻體會。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人類社會的規則和倫理道德的,規則和道德的習得都是 后天教育的結果。

孩子喜歡別人的東西這是正常的,我們要做的并不是讓孩子壓抑自己的需求,而是學會用 積極的方法來引導:

1、使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提到:兒童在剛出生時,是沒有自我的,他與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占有屬于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

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且未經別人同意就將其據為己有時,父母要教育孩子:「東西是屬于別人的,你不能因為喜歡就隨便拿走。如果非常想要,可以通過購買或以物換物的方式得到。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 「所有權」的確認。

在女兒三歲時,我們家里的物品,會讓女兒先說一說各自屬于誰,然后在該物品上我會標記好名字,并與女兒制定一個使用規則:未經他人允許,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拿走他人的物品。

之后,我示范給女兒看:收拾玩具時先問一她的意見,讓她明白自己是玩具的主人。

2、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對于孩子的偷拿行為,我們不能因為顧及自身的面子而采取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袒護、包庇做法。當孩子看到父母包庇自己的錯誤時,便意識不到錯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要告訴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件可恥的事,讓孩子明白用別人的東西需要征得別人的許可,否則就不能隨便動用。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這樣告訴他們:「偷拿東西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它會讓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你絕對不能偷拿他人的財物。

3、利用孩子的羞恥心糾正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偷拿了他人的東西,一定要督促孩子將偷來的東西當面還給人家,比如說:「明天你一定要還回去。」、「你如果不還,我會去幫你還,這種方式你愿意嗎?」

這樣做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又可以讓孩子在還東西的過程中體會到偷東西帶來的 不愉快,利用孩子的 羞恥心,強化孩子的 自控意識

4、利用孩子的內疚情緒糾正

心理學研究表明,以孩子的內疚、自責建立的責任感是孩子畢生的枷鎖。

但如果是從鼓勵,尊重,參與的角度,孩子基于自己的人格形成的責任感,才能成為孩子畢生的自發性動力,他也會發自內心地遵從。

我們可以用語言激發孩子的 內疚情緒,以此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首先,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并通過同理心讓孩子體會對方的處境,促使孩子產生內疚心理,從而意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之處,并主動改正。

記得女兒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發現她偷拿了同學的一只畫筆,問其原因,是這個顏色在她的畫筆里面沒有的,我聽了后是這樣對她說的:「小朋友知道自己丟了畫筆,她會哭得很傷心的,這也可能是她最喜歡的顏色呢……」

對女兒的這種行為,我給她講了自己遭遇偷竊行為時的痛苦體會,有次自己逛超市時,被小偷偷了手機,當時心情非常著急,也很氣憤,讓女兒明白,如果自己的東西丟失了,心情是怎樣的,女兒聽了后明白了這種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第二天女兒讓我陪她一起把畫筆歸還了同學。

當發現孩子偷竊時,父母充滿愛意的關切比譴責打罵更有溫度,因為你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童心是一張白紙,可以向善,也可以從惡。養育一個孩子,最難的地方就在于我們務必在孩子面前收起惡的一面,讓孩子更快樂地向美好善良的方向奔跑。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低與出生月份有關, 這倆月份出生的娃更聰明
2023/07/04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就是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一直待在家裡!
2023/07/04
孩子是否「孝順」與出生順序有關 ?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說法
2023/07/04
孩子哭鬧時,說「這2句話」比說10句「別哭了」更管用 ,寶媽來看!
2023/07/04
心理學發現:若孩子不喜歡「做4件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3/07/04
「寧可孩子成績差,也別送他去補課」,資深教師的話, 值得深思
2023/07/04
「兒子的臉被同學破相」,這位媽媽的做法, 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2023/07/04
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 勝過千言萬語
2023/07/04
夫妻同房被5歲的女兒撞見,氣氛瞬間很尷尬,高情商媽媽「巧妙化解」
2023/07/04
一個暑假,懶爸爸將「4歲兒子」帶出超強專注力,「3個笨方法」暗藏大智慧
2023/07/04
「台灣最美雙胞胎」長大了!如今20年過去了,顏值依舊在線碾壓網紅「模樣清新可人」,網喊:簡直美到認不出
2023/07/04
捷運最暖小哥!聽耳機裝睡往下看「默默用手撐著」,一夕爆紅「獲10萬粉絲」網:最好的炫富
2023/07/04
兒子失蹤後,夫妻倆領養了女孩,17年後看到女兒畢業合影,一眼認出女兒同學,不敢置信抱頭痛哭
2023/07/04
孩子取名「父姓加母姓」,出生證護士打多一字,媽媽不怒反喜:不改了!
2023/07/04
他在捷運上追動漫「旁邊小孩也擠過來看」 媽媽竟皺眉嗆「可以不要看手機嗎」原因讓他傻爆眼
2023/07/04
這個小學生「考零分」,他的答案被po上網時,網友大讚「根本是天才」 還質問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2023/07/04
英語班主任太牛了:將單詞、語法、時態匯成表, 全班學生回回拿滿分
2023/07/04
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時他哭不哭,而是要看這兩條標準
2023/07/04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科學解釋真是這麼回事,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2023/07/04
「媽媽,我想要和你一起睡」孩子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