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吼叫的孩子,將會有4大可怕變化,警醒千萬父母!
2023/07/03

ADVERTISEMENT

父母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用肯定的話語與孩子好好交流,孩子才能生長的陽光樂觀。

電視劇《都挺好》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媽媽一個人帶孩子,每天要工作,要按時接送孩子,還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

有一天,女兒不小心把桌上的東西打翻了,媽媽一下子情緒崩潰。

大吼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還順手打了女兒。

女兒哭了,媽媽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趕緊哄孩子「對不起,媽媽不該打你」。

一邊道歉,一邊自己忍不住哭了出來。

誠然,有時候父母因為生活的壓力,會情緒低沉,甚至絕望。

可孩子是無辜的,他們需要父母的呵護和耐心。

親子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說過:「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土壤的孕育。

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的氛圍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良好的養育條件就在家庭這片天地,藏在平常生活的細節中。

ADVERTISEMENT

不良的家庭氛圍

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害

有一次在小區里看到這樣一幕。

當時有許多孩子在開心地玩玩具,非常熱鬧。

有個小男孩跟在媽媽后面路過,好奇心的驅使,他邊走邊扭頭看那些玩具。

結果,一不小心頭碰到柱子上。

走在前面的媽媽,回過頭不分緣由地破口大罵:

「你是不是沒長眼睛,這都能撞到?

這麼沒用,路都不會走,撞死算了。」

男孩剛開始只是摸摸頭,被媽媽一罵,瞬間崩潰大哭。

可即使是這樣,也沒能得到媽媽的安慰,反而一路上不斷的被責備。

可以想見,一個在公共場所都這樣無所顧忌責罵孩子的家長,平時在家里,又是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無處不在:

孩子起床慢了,媽媽開始不耐煩的喊叫;

作業做得不對,父母在旁不斷數落;

商場里,對著孩子大聲喊:「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ADVERTISEMENT

隨后聽到的往往是孩子恐懼大哭的聲音。

對孩子喊叫,看起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深層次的傷害卻已產生。

有位教育專家把經常吼孩子的壞處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導致自卑心理:

孩子在父母的吼叫中,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對任何事情都不自信。

2. 導致脾氣暴躁:

大人情緒不穩定,經常大聲訓斥孩子,會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一旦不如意,也會同樣發脾氣。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你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3. 導致說謊:

孩子一做錯事,家長不積極與孩子溝通,一味地大聲訓斥孩子,會讓孩子因為恐懼不敢說實話。

4. 導致溝通障礙:

這樣的孩子,在以后遇到問題時,不去溝通解決問題,只會逃避。

有位教育專家曾說:

ADVERTISEMENT

「孩子的許多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以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的禮物。

尊重孩子

孩子才能尊重大人

曾看過一個視訊,一位網友分享孩子與奶奶的日常生活。

視訊中小家伙與奶奶開心地對話,而奶奶也耐心地回應,祖孫倆你一言,我一語,家庭氣氛頗為融洽。

評論區里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小孩的活潑可愛,紛紛點贊小朋友會說話。

比如他夸奶奶做的飯菜好吃,就說:「奶奶,你做的飯太好吃了,我明天還來,我給你買個西瓜,西瓜可甜了。

ADVERTISEMENT

看到爺爺為他盛飯,又說:「謝謝爺爺,你辛苦了」等等。

可更讓大家佩服的是這位奶奶,總是積極地響應孩子的每一句話。

看著孩子的眼睛,用非常贊賞的語氣肯定:

「你愛吃啊!好啊,奶奶明天還給你做,謝謝你給奶奶買好吃的。」

一老一少,給觀眾帶來樂趣的同時,也讓我們感概:

父母不需要學習多少育兒的專業理論知識。

培養一個陽光樂觀孩子的關鍵,恰恰是良好的家風、和諧的氛圍。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

而最美的教育,往往是最簡單的。

樊登曾分享過和兒子的故事。

從小到大,他對兒子嘟嘟從來沒有大聲說過一句話。

一次去博物館,孩子很興奮,跑來跑去,樊登發現了,只是朝著兒子做了一個「噓」的手勢。

ADVERTISEMENT

兒子立刻明白了,開始安靜地和爸爸一起看展覽。

換做其他愛發脾氣的父母,可能就會指責孩子,給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看似在解決問題,其實卻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樊登的做法,于無聲處卻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和信任,反而無需更多的提醒。

因為優秀的父母更懂得言傳身教。

一個被尊重的孩子,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

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

ADVERTISEMENT

是所有父母的終生必修課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說:

「從本質上來說,大腦發育的核心在于寶寶與一位有愛心、能做出積極回應的成年人之間的互動。」

曾有兩位國外學者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

當孩子長到三歲時,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量,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累計多出3200萬個。

這多出來的豐富詞匯量,會拉開孩子之間思考和學習的差距。

此外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更多地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匯表揚孩子,如「你真棒」。

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

也就是說,對于0~3歲的寶寶,在家人養育的過程中,如果接收的詞匯量越大,大腦發育越完善,孩子會更聰明。

ADVERTISEMENT

視訊中提到的那位奶奶,從孩子很小就開始與孩子保持高質量的互動,豐富的話語和詞匯讓孫子很受益。

所以孩子表現得更加活潑,反應也更靈敏。

而且,奶奶還不斷地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比如幫奶奶擇菜,洗水果等。

既動手又動腦,還滿足了一個孩子最初認識世界的好奇心,極大豐富了孩子說話的詞匯。

生活中,父母要多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與父母溝通交流的能力。

自然而然,有一天等他們長大了,也愿意與父母分享話題。

親子之間良好平等的溝通,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最好方式。

我們都懂得,好好說話是情商高的表現。

家庭中每個成員如果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想法,不急躁,不說否定的詞語,會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ADVERTISEMENT

培養耐心和快樂的能力

讓家庭氛圍溫馨和睦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很多表現是從父母那學來的。

所以,要想培養一個性格平和,做事有耐心的孩子,家長首先要有耐心,遇事不煩躁。

比如面對孩子的學習,要靜下心來,幫助孩子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

善意地提醒和引導,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責。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想辦法解決是關鍵,而不是心浮氣躁地抱怨和不耐煩。

哪怕孩子出現浮躁情緒,父母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克制,堅持做好自己的事。

有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有耐心的孩子。

曾看到一個視訊,分享了培養孩子耐心的辦法,很有感觸。

在德國家庭,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圣誕節倒數日歷。

從12月1日開始到24日平安夜,孩子們每天可以收到一份小禮物。

每個日歷上,按日期排列有24個圣誕老人。

每個圣誕老人手里有一個金屬環,金屬環上掛一個包起來的小禮物,可能是巧克力或者玩具。

然后告訴孩子,每天拉動一個金屬環,一次只能拿一個禮物,這樣圣誕節之前每天都會有驚喜。

ADVERTISEMENT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感,讓孩子懂得收獲美好,需要耐心。

等待的過程,這一點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日常生活中,每逢節日,父母也可以通過買小禮物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耐心。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糖果試驗嗎?

實驗結果表明,能忍住不吃的又獲得更多糖果的小朋友,最后工作生活中表現都很出色。

除了耐心的培養,家庭成員間要有幽默感,增加快樂的氣氛。

經典喜劇《家有兒女》給我們很多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孩子姥姥、爺爺、爸爸媽媽,每個人與三個孩子說話時,都充滿幽默和風趣。

劇中三個活潑調皮的孩子在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氛圍里,每個孩子都成長得非常自信和健康。

一個家庭里,大人的笑容很可貴,笑容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同時也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有首歌唱得好:「只要媽媽露笑臉,云中的太陽放光芒。

ADVERTISEMENT

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要和顏悅色,不能整天板著臉,使家庭氣氛籠罩在一片陰云之下。

孩子都很會看大人的臉色,哪怕是一個小嬰兒。

如果不想收獲一個敏感自卑的孩子,就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快樂的家庭氛圍。

好情緒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好情緒的孩子。

比如在節假日,與親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歡聚。

而孩子們在這種輕松歡快的氣氛里,也能感受到和諧幸福。

孩子過生日時,花些心思給孩子準備一些小禮物,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關愛。

為了孩子能快樂健康地成長,為人父母,一定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ADVERTISEMENT

哈佛研究表明:智商高低與出生月份有關, 這倆月份出生的娃更聰明
2023/07/04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就是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裡,一直待在家裡!
2023/07/04
孩子是否「孝順」與出生順序有關 ?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說法
2023/07/04
孩子哭鬧時,說「這2句話」比說10句「別哭了」更管用 ,寶媽來看!
2023/07/04
心理學發現:若孩子不喜歡「做4件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3/07/04
「寧可孩子成績差,也別送他去補課」,資深教師的話, 值得深思
2023/07/04
「兒子的臉被同學破相」,這位媽媽的做法, 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2023/07/04
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 勝過千言萬語
2023/07/04
夫妻同房被5歲的女兒撞見,氣氛瞬間很尷尬,高情商媽媽「巧妙化解」
2023/07/04
一個暑假,懶爸爸將「4歲兒子」帶出超強專注力,「3個笨方法」暗藏大智慧
2023/07/04
「台灣最美雙胞胎」長大了!如今20年過去了,顏值依舊在線碾壓網紅「模樣清新可人」,網喊:簡直美到認不出
2023/07/04
捷運最暖小哥!聽耳機裝睡往下看「默默用手撐著」,一夕爆紅「獲10萬粉絲」網:最好的炫富
2023/07/04
兒子失蹤後,夫妻倆領養了女孩,17年後看到女兒畢業合影,一眼認出女兒同學,不敢置信抱頭痛哭
2023/07/04
孩子取名「父姓加母姓」,出生證護士打多一字,媽媽不怒反喜:不改了!
2023/07/04
他在捷運上追動漫「旁邊小孩也擠過來看」 媽媽竟皺眉嗆「可以不要看手機嗎」原因讓他傻爆眼
2023/07/04
這個小學生「考零分」,他的答案被po上網時,網友大讚「根本是天才」 還質問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2023/07/04
英語班主任太牛了:將單詞、語法、時態匯成表, 全班學生回回拿滿分
2023/07/04
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時他哭不哭,而是要看這兩條標準
2023/07/04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科學解釋真是這麼回事,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2023/07/04
「媽媽,我想要和你一起睡」孩子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