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倆娃。
老大是個男孩,生下來就很溫順、好帶。上學后,成績也一直都不錯。
常有家長一臉艷羨地跟我討教育兒經。
討教得多了,我也一度覺得,自己可能真的比較會做媽媽,才能把孩子教得這麼好吧?
直到我生了女兒。
她剛滿月就在我們單元樓出名了,原因是夜里哭得太久,太大聲。
檢查過了,身體沒毛病,就是屬于高需求的寶寶。
養女兒的過程,非常虐。此處省略十萬字。
也是有了女兒后,我幡然醒悟:孩子好養不好養,跟教養是有關系,但那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孩子的基因,孩子的先天氣質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尤其是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3種類型的小孩,格外顯得難養。
假如父母一味自責,覺得自己不會養孩子,那麼反而看不到孩子的真實需求,更無法支持和幫助到孩子;
假如父母純粹覺得孩子是個麻煩和問題,那就真的可能養出一個問題小孩。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接納「我就是生了一個特別的小孩」,恰當引導孩子,找到跟自己孩子獨一無二的相處之道,反而會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小孩。ADVERTISEMENT
01
敏感的小孩
一個朋友經常吐槽,說她兒子很「古怪」。
太陽光從窗簾的縫隙灑進來的光斑,能把她兒子嚇哭。
家里客人說話大聲點,小家伙受不了也哭。
別人都聞不到什麼氣味,他卻能捂著鼻子大喊「好臭」。
家里任何一個小變動,他都會第一個敏銳發現。
脾氣更是「難琢磨」。
經常是大人如何做都不能讓他「滿意」,動不動就是哭鼻子。
朋友幾近崩潰:這小孩,真的太難搞了!
直到后來,求助一位育兒專家。
對方告訴她:你的孩子不是「難搞」,他只是高敏感。
據說,在世界人群分布中,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屬于高敏感類型。
高敏感屬于中性詞。
這些孩子的主要特征是:對外界刺激反應很敏銳,比如對聲音、氣味、觸覺很敏感。
當然,他們也會對環境變化、人的情緒變化異常敏銳。
很多家長誤以為,這些孩子「刺毛」、「玻璃心」、「難搞」。
但心理學家卻將高敏感孩子比作「高檔樂器」,特別矜貴,若能被悉心養育,便能奏出這世上最美妙的樂音。
養育高敏感孩子,育兒專家的建議是:接納孩子的性格特質,避免用特別嚴厲的方式懲罰孩子。
事實上,你的一個眼神、一聲嘆息都會被孩子收入眼中,令他們心中內疚、恐懼不已。
當然,不是說就此放任高敏感孩子不管,而是管的時候要注意言辭、方法以及時機。
通俗地說,高敏感的孩子「吃軟不吃硬」,所以,多用積極正向的語言和他們溝通。
切忌當眾教子。
一定一定記得呵護好他們的自尊心。
耐心耐心再耐心。
02
倔強的小孩
相信不少父母見識過自家孩子身上的那股倔強勁兒。
「我不要聽你的!」ADVERTISEMENT
「我就是要做什麼什麼事……「
這種倔強,還不是階段性的,而是一些孩子身上一貫的特質。
他們習慣了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僅聽不進別人的話,還常常挑戰權威。
很多家長為此苦惱。
但是,你知道嗎?
美國雜志《Cosmopolitan》報道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比起乖巧懂事的小孩,性格固執的孩子長大以后成功的幾率更高。
該項研究跟蹤了700多名9至12歲的兒童。
初期,研究者的主要關注點,在孩子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等方面。
40年后,研究者們繼續追蹤這批孩子,還特意把他們童年時表現出的優缺點,和成年時的職業成就聯系起來,結果顯示:成年后從事理想事業,并且薪資待遇更為豐厚的人,他們的童年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倔強。
當然,倔強小孩成才的前提是,他們都能被恰當養育。
家長不能硬碰硬,因為可能導致孩子變得怯懦,或者愈發暴躁、行事不計后果;也不能撒手不管,因為可能導致孩子為所欲為,人際關系連同整個人生都陷入困境。
育兒專家的建議是:
一個比較好用的話術是:「好的,我看到你很想……不過……(后半句提出附加選項,或規則規范)」
比如,「好的,我看到你玩的舍不得停下來呢,那你想再玩3分鐘,還是5分鐘呢?」
也許,那個倔強的小孩會回答:8分鐘!或者10分鐘。
沒關系,他至少作出了一個選擇。
然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加提醒。
但凡孩子做到了,就及時鼓勵。
慢慢地磨合下來,孩子的配合度就會越來越高。
03
「多動」的小孩
研究超常兒童的施建農教授,講過這麼一個「多動」孩子的故事:那個男孩平時上課總是不好好聽講,手里小動作特別多,考試成績也一直不太理想,還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該去看看病了……」,這些是一個個貼到男孩身上的標簽。
孩子父母頭都大了,找到了施教授求助。
剛開始,施教授問男孩什麼,男孩都是愛理不理的,但后來跟他聊起坦克,孩子的話匣子就完全打開了……施教授發現孩子根本沒「病」,他只是對課堂知識不感興趣。
事實上,這個孩子平時癡迷坦克,對坦克構造有相當深入的了解。
父母給他的所有零花錢,還有早餐錢,幾乎都用來買了各種關于坦克的書和雜志。
施教授點撥孩子:「你如果很想研究坦克,那麼以后讀xx大學的xx專業不錯哦!從現在起,就好好讀書,為了你的夢想努力吧!」
小男孩聽了眼睛放光。
那之后,成績快速跟了上來。
施建農教授感慨地表示:很多超常兒童因為飛速掌握了班上教的那些知識,不愿意再專心聽講,于是經常被判定為「多動」。
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理解和恰當幫助,那麼這個高智商兒童的天分,很可能就被耽擱了。當然,并非每個「多動」的、學習成績看似不理想的孩子,都是超常兒童。
但是,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所在。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警示是: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更不要只把學校里的考試成績,當作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多跟孩子交流,關注孩子的喜好,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支持,每個孩子,其實都能找到自己綻放的途徑。
說起來,那些省心的「別人家孩子」,著實讓人羨慕,家里這個「一身毛病」的孩子,確實養起來不容易。
但請看到,那些所謂的「毛病」,并非真正的缺點,而是特點,它們不需要被消除掉,也不可能被消除掉。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說:「一定是因為你內心渴求一個獨特的孩子,上天才賜給你這樣神奇的禮物。」
換個角度想,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何嘗不是幸運的事?去接納和了解孩子的特點,用正確的養育方法對待他吧,他一定會給你驚喜。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