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一直是讓父母頭疼的難題,孩子不是故意頂嘴對抗,就是不理不睬,充耳不聞。
這種情形往往因為父母不懂如何好好說話,尤其不注意說話時的語氣。
而語氣是溝通的關鍵因素。美國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從溝通效果看,語言內容只占7%,語氣則占38%。
同樣的意思,父母不同的說話語氣會給孩子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哪些語氣最容易傷害孩子和引發親子矛盾呢?
01. 命令強硬的語氣
有些家長習慣用強硬的口吻命令孩子做事,孩子不理就提高聲調或加重語氣,企圖讓自己的話更有分量。
然而他們忘了,沒有人喜歡被命令。
《小歡喜》中方一凡的母親童文潔非常強勢,動輒打罵吼叫,方一凡卻是嬉皮笑臉、油鹽不進。父親方圓則喜歡和孩子推心置腹,耐心交流,孩子反而會認真聽,并坦言內心的想法。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對你的態度。」
父母疾言厲色,即使孩子小時候被迫服從,長大后也會故意對抗。反之,父母尊重孩子,溝通時多用商量、建議的語氣,孩子反而更樂意放下抵觸傾聽,敞開心扉交流。
育兒專家凱瑟琳.沃爾斯在《重塑兒童行為》中提出一個問題,值得每位父母深思:你希望孩子接受你的建議,是出于對你的恐懼,還是對你的敬重?
02. 猜忌懷疑的語氣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什麼時候不再對父母有期待?
一個讓人心疼的回答是:當我鼓足勇氣告訴父母自己患了抑郁癥,父母懷疑地看著我說:「小孩子怎麼會抑郁,就是不想去上學吧?」
類似的父母并不少,他們習慣質疑孩子。
孩子一個人呆在房間,他們就疑心孩子在偷打游戲;
孩子被老師批評,他們不問緣由就斷定是孩子的錯;
孩子用手機和同學聊天,他們覺得孩子在早戀;
......
父母懷疑的語氣,會讓孩子認為在父母心中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和信任;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從而徹底關閉心門。
心理學中有個「羅森塔爾效應」,強調人們的行為往往和他人(特別是比較權威的他人)的期望趨于一致。
所以,父母用信任的語氣和孩子交流,無形中能給予孩子自信和力量,使其更愿意變好。
03.嘲諷打擊的語氣
最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兒》,嘉賓楊爍對兒子的冷嘲熱諷讓觀眾都受不了。
選房間的時候,孩子選擇五號,并開心地說五是他的幸運數字。得知五號房最遠后,楊爍對孩子極盡嘲諷打擊:
「選五號吧,你太厲害了。」
「你不是說五是你的幸運數字嗎?」
......
后面楊爍辯解自己其實很愛孩子,只是對男孩子必須嚴格,這樣他長大后才能成為男子漢,但結果是孩子并不會變得更好,因為想讓一個孩子變好,你首先得讓他感覺更好。
但是太多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希望孩子優秀,就不停嘲諷;期待孩子堅強,則不斷打擊,這種做法無疑是南轅北轍。
網上有一個小視訊。
一群人手舉字牌湊成一句話: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接著,他們調整字牌順序,這句話變為: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相同的文字,去掉嘲諷、打擊,變為接納、欣賞,感覺迥然不同。
有些家長喜歡自嘲是「刀子嘴,豆腐心」,認為只要內心愛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并不重要。
殊不知,孩子永遠無法從你頤指氣使、嘲諷猜忌的語氣中感受到愛,能給予孩子撫慰和支持的,能增強孩子內心力量的,永遠是溫暖的語言。
愛孩子,從溫和、信任、鼓勵的語氣開始;一個可以好好說話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